天圓地方學說,見於大戴禮記。

這本書為前漢戴德所著,其中記錄了孔子和弟子曾子的一段對話,這就是天圓地方學說的由來,相比上古之時的四方學說,曾子之言已經在天文地理研究方面邁進了一大步。

不過,曾子再有想像力,也不如劉封天圓地圓說來得驚人。

這大地要是圓的,怎麼能夠站得住人?

還有,人站在高樓之上,放眼望去,也是一望無際,平坦無比,怎麼也和圓形搭不上邊。

還有,這日月星辰執行規律難道不是天為圓,地為方的佐證嗎?要不然的話,這江海之中的水怎麼會有潮汐的湧動......。

劉封聽著張溫、秦宓、鄧芝等人的疑問,心中直後悔。

天圓地方學說的背後,是中國古代陰行五行之說,天與圓象徵著運動;地與方象徵著靜止;兩者的結合則是陰陽平衡、動靜互補。

在兩漢之時,這陰陽之道含太極之理,可以說是王道論述,劉封要想推翻這一理論,單靠照搬照抄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那一套簡單的推理,顯然無法說服眾人。

幸好的是,劉封對此早有所料。

“安帝在位之時,河間相張衡曾經制作過一個演示天象的器物,名渾天儀,即渾象和渾儀的合稱。”

“張衡張平子在《渾儀註》中有言:渾天如雞子。天體圓如彈丸,地如雞子中黃,孤居於天內,天大而地小。這句話的意思,你們可曾明白?”

畢達哥拉斯那一套理論,劉封拿不出來顯擺,不過,他也另有應對招數,東漢時期的大天文學家張衡生活的年代距離現在不到百年,他的名聲在荊州地區很大,其所製作的渾天儀,更是被大長秋視為珍寶。

正好荊州第一師範學校裡就有一臺,劉封遂領著張溫、步協、秦宓等人一同前往現場教學。

秦宓雖然也是學校博士,但他屬於偏文科一類,則機械什麼的不感興趣,這回也好奇的相跟而來。

擔任機械課教學任務的,是南陽人張溥,這人的祖父就是張衡,要不是北方戰亂,張溥也不會跟著族人來到荊州。

有張溥在,具體演示的過程不用劉封多言,張溫、秦宓等人看得清楚。

在眾人觀察星象驚歎之餘,劉封趁熱打鐵,開始講述起一些普遍的自然規律來,比如春夏秋冬四季的輪迴,日升日落的變遷,還有每月潮汐變化的原因等等。

這些科學的道理,在漢代及之前其實早就有研究,只不過,沒有登上大雅之堂而已,主要的原因就是缺少上面大人物的支援。

“假以時日,機械學科必將成為學校的第一大科,這一點,我很有信心。”劉封當著張溥的面,給這位未來的學科帶頭人鼓了鼓幹勁。

張溥神情激動,他的祖父張衡雖然曾經做到尚書、河間相,但時間並不長,正是因為缺少影響力,渾天說傳播的範圍較小。

從江心洲學校出來,張溫的態度和之前大不一樣。

在江陵,他看到了不同於江東的新氣象,一個個緊張學習的學子,還有他從未接觸過的知識,這些都讓張溫感到驚歎,在一瞬間,他甚至產生了要投奔劉封的念頭。

一行人回到議事廳中,已是日近黃昏,張溫此時已經沒有了爭勝之心,當著劉封、徐庶等人的面,將孫權想要稱帝的心思說了出來。

“哈哈,大魏吳王這個稱號,想必吳王早就想棄了吧,不過,既然想要得到大漢的支援,就不能再首鼠兩端,見利忘義,又行背刺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