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四章 家花不如野花香(第2/2頁)
章節報錯
——
荊州的局勢漸趨穩定,發展這兩個字即被提上日程。
發展靠什麼?
最終還是靠人。
沒有優秀和合適的治政人才,這再好的地方也治理不好。
與士大夫共天下。
這也是兩漢至魏晉朝廷的用人方針。
劉表治荊州之時,依託當地的蔡、蒯等大族支援,數十年間,雄據楚地,實力大漲。
劉備稱漢中王、稱帝之後,基本的國策和劉封差不太多,依靠的也是荊州官員,只不過選擇的面更廣了而已。
劉備的左將軍府、漢中王府,除了諸葛亮、龐統等人之外,如霍峻、習珍、蔣琬、楊儀等大姓子弟,也被簡拔任用。
劉備的這個人才選拔方式,雖然解決了個別豪門大族把持朝政的問題,但依舊沒有解決內部派系問題。
劉封之前遭到排擠,就是因為他義子身份特殊,不符合士大夫的氣節,同時,雖然出身長沙郡,但從劉封的成長經歷來說,又不屬於荊州一系。
在北方的曹魏,曹丕在稱帝之後,為了解決“唯才是舉”制度上的弊病,採納陳群的建議,以九品中正制來錄用官員。
這一方式比起“鄉邑舉孝廉、隱居刷名望”雖然要好得多,但骨子裡還是一種不平等的選用人才方式,因為評定品級的人依舊會有不同的標準。
經歷過被楊儀、廖立等荊州士人暗算之後,劉封對荊州計程車人大儒,如劉巴、許靖、譙周等人已經不再信任。
這些人雖然學問很好,但總會有私心。
一旦師生關係固化,則又會引起蜀漢內部的一場動亂。
效仿後世的公辦學校,推行蒙學、初學、中學、大學的教育體制,讓寒門子弟有書念,有學識學,是劉封目前想到的解決“人才選拔難題”的方法。
就穿越眾來說,一般的做法,就是用科舉來替代九品中正制,這是經過歷史證明的經驗。
但科舉制度的盛行,是建立在王朝安定的基礎上,在三國鼎立的時代,要推行科舉,劉封認為還為時尚早。
現實的情況是,漢末連年動亂,在這個年頭能讀得起書的人太少了,要是按科舉來選士,只怕最後錄用的還是楊儀、廖立那些人。
原因也簡單,貧苦人家連字都認不全,自然不可能超越前者。
就算有寒門出現一、二個神童,也是杯水車薪,最終還是會被龐大計程車大夫階層給同化掉。
所以,劉封決定另闢蹊徑,走辦公學之路,這條路也就是後世普遍推行的義務教育。
九年制,劉封現在還養不起,但三年制,劉封覺得他有這個實力。
只要一批批適齡童子進了公學,學到了蒙學的知識,那麼他們就有了自己的思想,有了對以後生活的憧憬。
更重要的是,劉封已經把自己定義為了首任大祭酒,也就是校長的當然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