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吳、蜀三國鼎立,體現在綜合國力上,呈遞減的態勢。

在劉封復奪荊州之後,吳、蜀兩國之間實力差距漸漸拉平,但與魏國相比,還是有不小的差距,其中最為明顯的,就是人才培養方面跟不上。

劉封竭盡全力的留下了關平、關興、張苞、傅肜等英年早逝的蜀漢將領,雖然能夠讓蜀漢避免中期人才的斷層,但若是不能建立一個有效的人才培養機制,等曹魏穩定中原的局勢之後,蜀漢與曹魏的差距會進一步拉大。

到了蜀漢後期,姜維一人通打曹魏十餘個名將,原因就在於此。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

劉封定下興公學的方略之後,即把龐統、辛憲英、糜竺等人請了過來,一起商議公學的具體籌辦事宜。

一人計短,眾人計長。

本來按劉封的想法,是想一下子建立類似北宋地方官學的一整套教育體系,即國子學、太學、州郡學和縣學。

宋朝的官學覆蓋面廣,各個縣均有,入學門檻低,面向公民開放,不論貧富等級。

但在和龐統、糜竺等人商議之後,劉封最後放棄了求大求全的想法。

一方面是辦學的經費,要是擴充套件到整個荊州地區、漢中地區,所需經費之大,讓一向精於算計的糜竺也為之動容。

另一方面還是潛在的影響力。兩漢以來,重視師傳家法,如馬融、鄭玄等古文經學大師的私學學生多達千人以上。

其中又分為“蒙學和精舍”兩種。蒙學即啟蒙教育;精舍即提高教育。劉封的公學要是一下子推開,勢必動搖長期以來的私學根基,這有可能引起一場官學、公學的思想大辯論,對荊州局勢的穩定會有不利影響。

相比較而言,先從江陵一地開始試點,招收軍中將校的子弟,特別是戰死將士的遺孤、貧寒人家子弟入校,則不會引起大的波動。

劉封的這個溫水煮青蛙的想法,提出之後,得到了龐統等人的大力支援。

龐統在脫離了具體的指揮作戰層面,專注理論研究之後,整個人的狀態和之前偏激激進大不一樣,他彷彿進入了另外的一個領域,開始研究起劉封這些年來的指揮作戰方略來。

尤其是“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戰法,更讓龐統驚歎不已,在他看來,劉封的這一理論,可與孫子兵法中的韜略相提並論。

劉封對龐統的推崇頗是不好意思,他這時沾了穿越眾的光,要不是太祖老人家太過厲害,劉封那點水平怎麼能在一眾三國英豪面前班門弄斧。

定了在江陵試點辦公學的方略之後,劉封遂開始為選扯奔忙起來。

江陵這個地方,屬於荊江九曲的要衝之處,別的不多,就是江中洲特別多,這些沙洲隨著時間的推移,會由小變大,最後與南北兩岸連成一片。

建興二年,元月。

經過一番籌備,劉封在江陵的沙洲上,辦起了蜀漢的第一所公學,名字起得很普通:荊州第一師範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