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在這段時間內,關羽和曹仁就於禁等人安置幾番商議、談判。

曹丕登基之後,外交關係左右逢源,甚是得力。

他納毒士賈詡之計,在劉備勢大時,以吳王官職為誘餌,鼓動孫權和劉備對抗,以期坐山觀虎鬥。

在孫權取得大勝之後,曹丕的態度又傾向於扶持弱勢的蜀漢一方,這一次和劉封、關羽達成以糧秣換取戰俘的條件,就是其中之一。

漢軍有了軍資,就能繼續在荊州堅持下去。

而曹魏得了放歸的戰俘,也是重新收攏起了水淹七軍時的鬥志,軍中士氣得以復振。

達成換俘的條件後,于禁等人陸續被放回,于禁臨別之時,特意到關羽府上作別,當年關羽在曹操軍中時,于禁和關羽關係不錯,這一次分別,以他們的年紀,也是不可能再見了。

跟隨於禁一起北歸的,還有七千餘人。剩下的三千人,願留在荊州,由關平統御編練入襄陽的軍屯之中,暫充作輔兵使用。

——

三國鼎立。

劉備大敗之後,魏、蜀、吳三國的實力排比,就變成了魏、吳、蜀。

蜀漢實力大降,曹丕自然要先拉攏,而孫吳實力壯大,又成了曹魏重點防範和打擊物件。

魏黃初二年,孫權向曹魏稱臣,被封為吳王,拜孫登為東中郎將,封萬戶侯。

由於這個吳王是曹魏封的,而不是獻帝劉協的名義封的,孫權大魏吳王的稱呼,也就坐實跑不掉了,也不知孫權是怎麼想的。

孫登因生母地位卑賤,由正室徐夫人撫養。在孫權當上吳王之後,即立孫登為王太子,江東名士程秉、張溫為太子太傅。

孫登立太子,中間還有些小波折。

曾經有一段時間,孫權有意將自己和步練師之子孫珏立為繼承人,這個想法一提出來,就遭到江東朝野的一致反對。

步練師雖得寵,但只是妾室,她的兒子只是庶子,就算得再寵,也在排在孫登之後。

步練師對此也不願意,她的心底,還有一個期盼,就是有一天,孫珏改名為劉珏,要是被推選為王太子,那就算以後她說出了真相,孫珏為了吳王大業,也不會認劉封。

到時候父子反目,兵戎相見,那才是人間慘劇。

曹丕聽說孫權立了孫登為王太子,馬上又遣了邢貞過來,鄭重其事的提出,你孫權既然是我大魏封的吳王,那就是諸侯性質,按照慣例,你需要送孫登到洛陽當人質,這樣才能顯示你的誠意。

孫權背刺別人慣了。

當然不會被曹丕所欺,吳王到手,他的地位就和曹操、劉備平起平坐了,接下來,孫權已經準備登基稱帝了。

孫權要稱帝,曹丕自然不幹。

劉備稱帝好歹還有大漢皇叔的身份,這是得到獻帝劉協認可的,孫權有什麼?區區一個吳侯,地方割據勢力也要稱帝,那置大魏於何地?

曹丕勃然大怒。

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