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幽州的援軍得知潘鳳要撤離安樂縣轉攻北平的時候,他們多少是有些不願意的。

讓潘鳳離開視線會讓他們不安,尤其是如今局勢不明的情況下,更何況潘鳳的部曲怎麼說也有一萬人,留在漁陽的話多少能提供一點幫助。

但潘鳳的話也理直氣壯,在那幾個支援過來的領頭人反對的時候潘鳳毫不留情地拆穿了他們的嘴臉。

“莫不是想讓我麾下的將士陪你們在此攻城?希望諸位牢記,我等是援軍,並非你們幽州的部曲,攻城戰就不要讓我們打頭陣了,何況我軍糧草不足,能夠幫助你們去牽制住公孫瓚的大本營已經是仁至義盡了。”

潘鳳的話堵的那些人啞口無言,一開始也是他們商量斷掉潘鳳的糧草供給的,這會兒又有什麼臉面開口拒絕呢?

就這樣,潘鳳的大軍先是退回潞縣隨後轉向東進右北平。

此時的右北平中還分佈著公孫瓚的三千守軍,其中北平城留下了一千五百,剩下一千五百人分散在各個重要城池,主要是為了防止在大軍出征之際有人趁勢作亂。

當得知潘鳳率領一萬兵馬往右北平進發的時候,右北平留守的將領們一下子就炸了。

潘鳳是誰?

那可是名聲不在公孫瓚之下的冀州上將啊!

或許此刻潘鳳還沒有被封侯拜將,但他的戰績比之公孫瓚也已經差不到哪去了,尤其是討伐董卓的時候,天下英雄匯聚之際本以為是群雄各現手段,卻不想最終只是潘鳳一人的演繹舞臺!

對於潘鳳領兵來攻,右北平的守將公孫越第一時間將所有分散在北平城周邊的兵馬全都召回了城中,並且堅壁清野不給潘鳳大軍任何補給的機會。

潘鳳大軍糧草不足一事公孫越已經透過援軍中的細作知曉了,所以他的想法是用這種拖延戰術消耗潘鳳,最終將他勸退。

當然,作為將領,如果有機會能夠擊敗潘鳳,公孫越也不會白白錯失良機。

很快,潘鳳的一萬大軍就開到了北平城外,這裡的土地上還殘留著曾經大火灼燒過的焦痕。一些地方甚至還凝結著厚厚的血痂。

潘鳳避開了那片地區,在側面駐紮了下來。

抵達北平之後,潘鳳才發現,公孫越居然在他們來之前就將周邊地區清掃了一遍,如今想要獲取物資顯然是不太可能了。

不過潘鳳也不慌,因為早在從安樂縣撤軍的時候他就派人往冀州送去了急件,讓韓馥重新規劃運糧路線,將糧食運送到北平這邊。

改變了糧道將糧食運到北平對冀州來講無疑是增加了運糧的成本,也虧了冀州現在有些家底,否則還真不太支撐得起這樣的長途消耗!

到達北平城外的時候潘鳳營中還剩下五日存糧,而後方的運糧部隊將在四日內抵達,所以潘鳳並沒有太擔心糧草的問題,反倒是公孫越收攏了周邊的兵馬後此時的北平城中已經有將近兩千五百的守軍了。

這個規模的守軍潘鳳想要強攻拿下北平還是有些吃力的,就算真的拿下,也會受到不小的損失最終只能佔著北平一城,失去繼續開拓的能力。

營帳內,潘鳳與徐榮趙雲等人正商量對策。

這個北平城能拿下來自然是最好不過了,畢竟城中還有公孫瓚的家小在,若是將他們掌控在手中,那麼潘鳳在公孫瓚那裡多少也能說一些話了。

雖然歷史上的公孫瓚最後殺光了家人,但那個時候的他已經被逼得窮途末路,精神上有點問題是很正常的,現在的公孫瓚還沒到那種程度,潘鳳相信將公孫瓚的家小攢在手中多少也能有些用處。

其實用公孫瓚的家小威脅公孫瓚這種方法那些幽州援軍也不是沒想過,但他們卻沒有潘鳳那樣的自信。

公孫瓚之名在幽州可謂是家喻戶曉,前往漁陽的那些援軍中大部分人在公孫瓚與劉虞公開動用刀兵之前還都對公孫瓚抱有一絲敬意,至少幽州邊境因為公孫瓚的存在已經很久沒有大規模的異族入侵了。

當然,這其中劉虞的安撫工作也不是沒有效果。

說實在的,公孫瓚和劉虞要是能夠結合互補,他們兩人的結局或許都能改寫,只可惜,劉虞倔,公孫瓚更倔!

正是因為公孫瓚名聲在外,所以支援到漁陽去的援軍不敢分兵,因為劉虞之前的五萬大軍一夜之後就只剩下了七八千人,他們這次雖然有多路援軍,但大多數都是一兩千兩三千的小股隊伍,最大的一支也不過六七千而已。

這群人加在一起才能勉強達到劉虞失敗前的兵力,而且因為部曲眾多還難以調動,這要是再敢分兵,那公孫瓚估計就不是守城那麼簡單了,甚至有可能讓幽州最後的這一點家底全都賠在漁陽。

到時候劉虞和他們這些反對公孫瓚的派系就真的沒辦法抗衡公孫瓚了。

所以,與其冒著主力被反殺的危險去攻打北平,不如穩妥一點把公孫瓚圍死的漁陽,反正只要公孫瓚死了,他的那些家小也不足為慮。

也只有潘鳳對公孫瓚並沒有太大顧忌,才能堂而皇之地將大軍開到北平這邊。

“如今敵軍雖然據城堅守,但城中兵力不過兩千有餘,將軍若是給我四千精兵,我只需一日便能攻上城牆!”趙雲請命道。

不是趙雲膨脹,而是探得的訊息讓趙雲有這個自信。

城中的守軍雖然將近兩千五百,但這些都是周邊收攏過來的兵馬,換句話說是一群烏合之眾,這群人有多少戰鬥力趙雲盲猜也能猜到一二。

冀州精銳的戰力趙雲是知道的,若是沒有這個城牆,趙雲甚至有信心用一千精兵擊潰這兩千餘人,但因為城牆的便利在那裡,所以他保守了一些說四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