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超奔鄴,訊息傳出,洛陽守軍,不戰而潰。

城西、城南諸門,皆無人值守,內應開門,外軍入城,第一件事是分出人手救火——城西西明門以下、城南津陽門以下,皆起火。

破城,幾乎沒遇到什麼抵抗;有限的戰鬥,發生在天色微曦後,恢復城內秩序之時。

五萬洛陽守軍,變成了五萬沒王蜂,有的一得到石超奔鄴的訊息,即“追隨”石都督去也;有的卻是臨走前還想再撈一筆,最好再裹帶幾個美嬌娘走,於是,洛陽城內,亂兵出沒,一片混亂,之前一直未被其害的公卿大族,不少府邸,也被破門入戶了。

外軍入城之後,首要任務是搶佔諸戰略要點,暫時顧不上這班亂兵,直到整個洛陽都捏在手心裡了,才開始做恢復秩序的工作,而方法簡單、粗暴、高效——淮揚、鮮卑鐵騎,縱橫大街小巷,但凡見到軍士模樣的人,手裡或大包小包,或拉扯青年女子,便縱馬而上,一刀劈下。

一個時辰之內,砍下了一千大幾百顆腦袋。

朝霞燦爛之時,洛陽城的秩序,終於恢復過來了。

也是因為這個原因,雖然“召三公百僚入宮、戒嚴、討成都王”的天子詔半夜就釋出了,但大部分的“三公百僚”,此時才驚魂甫定,匆匆入宮。

巳時(上午九點)一刻,太極殿東堂,人終於到齊了。

呃,不對,還少一個,而且,算是最重要的一個——

東海王呢?

石超奔鄴,而東海王奔許昌。

之前,何天聯絡東海王,說成都“篡逆之心,路人皆見”,請“王接應於內,僕舉兵於外”,“驅逐石超,共獎王室”。

東海王很意外,很猶豫。

做內應、逐石超,東海王是很樂意的,就像之前他遊說范陽王的那樣;可是,同時,東海王認為,倒宗王的活計,只能由另一個宗王來做,不然,名不正、言不順,沒有號召力,難以成功。

如齊王之倒趙王,河間王、成都王、長沙王之倒齊王,都是這個路數,最終,都成功了。

反之,如楊駿、賈郭,因為不姓司馬,沒有大義名分,最終,身死而族滅。

更何況,以弱對強,這個“大義名分”,就更加之重要了!

如果何天有衛瓘、張華一般資望,倒成都,或許還有些指望,可是,他名聲雖著,較之衛、張,畢竟不是一個分量的。

到底資歷太淺、年紀太輕、出身太低,難厭眾心呀!

還有,東海王原本的想法:

范陽王倡義於許昌,“天下雲集景從”,然後進兵洛陽;范陽、成都二虎相爭,拼的差不多了,自己突然發難,就像收捕長沙王那樣,給石超或成都王致命一擊,最後,克成大功。

自己是伺機而動,有“機”則動,無“機”則不動——若范陽王一戰而敗,潰不成軍,自己也就“隱忍不發”了。

如是,進退自如;最不濟,身家首領無虞。

而何天的計劃,是內外同時發難,一舉掀翻石超,可是,石超統兵五萬,兼領宿衛,怎可能被“一舉掀翻”呢?

如此孤注一擲,事敗,跑路都趕不及!

不靠譜,不靠譜!

還有,那個,長沙王乂……到底在不在你手裡呀?

俺和長沙,是註定不能共戴一天的了,長沙若在你手裡,我怎能放心同你合作?

於是,東海王對充何天使者的江統說道:請衛將軍送乂首級,以示歃盟之誠。

江統回報,何天大笑:“本來,還想給他留一線生機的,他既不要,咱們也就不必勉強了!”

文鴦、張泓勒兵入宮,天子詔討成都王,石超奔鄴,訊息傳來,東海王瞠目結舌。

我還在等“送乂首級”的回信呢!

東海王發現,自己已陷入了一個尷尬而危險的窘境:

驅逐石超,自己無尺寸之功。

陷洛陽於成都,自己是最關鍵者。

廢太子覃,自己上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