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秀(包括倒黴的孫旂)合族被誅、趙王倫被賜死,訊息傳到瓊苑,綠珠即捧出一大疊地契,對何天說道:

“郎君踐諾,受石公之囑,妾轉呈是物,請郎君賞收!”

何天雖已有心理準備,但細看時,還是深感震撼。

這一大疊地契,是石崇散佈各地的田莊。

說“散佈”,其實不大準確,這些田莊的分佈,是有明顯規律的:全部分佈在洛水、伊水、谷水這三水之濱。

由東而西數過來,包括——

洛水之濱的成皋、偃師、河南、宜陽、盧氏。

伊水之濱的伊闕、新城、陸渾。

谷水之濱的硤石、新安。

以及洛陽。

伊水在洛水南,谷水在洛水北,都算是洛水的支流,三水會於洛陽、偃師之間,北入黃河。

上述十一地,以及三條河流,皆在司州境內;而除了宜陽、盧氏,其餘九地,皆在河南郡境內。

也即是說:畿輔。

石崇擇上述十一地佔田、買田,最重要的原因,兩個:

其一,土地肥沃,水量充沛,便於灌溉。

其二,運輸便利。所產糧食,走水路,船運至金谷園,加工之後,即入洛陽市場,進行發售。

這些田莊,面積幾何,倉促之間,何天不能細算,但總有數萬畝之鉅!

石崇數十年經營,建起了一個龐大的、驚人的糧業帝國。

如果他高興,絕對有能力操縱洛陽的糧價。

不過,穿越三年有半,何天感覺,元康四年之前,洛陽的糧價,大致平穩,基本上,應該沒有居奇的事情。

除了“炫富”,別的方面,石崇是懂事的。

元康四年伊始,糧價開始走高,除了春播的因素,應該也有石崇被族,金谷園的出品,暫時中斷,以致供應不足之故。

還有,硤石、新安,這兩個地名,是不是很熟悉?

對了,硤石是衛瑾的封地,新安是何天的封地。

就是說,何、衛的封地上,也有石崇的大片田莊。

所有的地契,田主的名字——不管原來用的什麼名字,目下,都換成了綠珠。

而且,都完成了過戶、備案。

這個效率,真高。

而且,趙王倫、孫秀方面,對此,似乎一無所覺。

也不奇怪,趙、孫的眼睛,只盯著金谷園。

當然,所有的地契中,最重要的一張,還是金谷園,地主的名字,雖然也換成了綠珠,但還沒有過戶、備案。

這是自然的,趙、孫當政,金谷園過戶、備案,可能會引起對方的警覺。

綠珠說,石崇安排謹密,他雖然滅族,但這些田莊,暫時還未受到實質性的影響,不過,這個情形不能持久,要儘快取回金谷園,恢復運作,如是,糧食的種植、儲存、運輸、加工、銷售,才能重新進入良性迴圈。

至於存糧,不算太多,綠珠說,石崇對於現錢,有天然的愛好,並不喜歡屯糧居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