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七章 篡代(第1/2頁)
章節報錯
皇帝自華林西門出居金墉城,趙王倫使張衡將兵守之。
張衡,前文也交代過的,宮變之日,與張林同為趙王內應之一,彼時的銜頭是“省事”,也是一個小吏,現在呢,亦與張林一樣,“並居顯要”了。
華林園在宮城北,雖與宮城連為一體,但彼此有牆垣分隔,並不能說是宮城的一部分,也就是說,皇帝是先被趕進華林園,再悄悄的從華林園送出去,而不是直接由宮城送出。
如此安排,無非避人耳目,減少發生意外的機率。
皇帝幽居金墉城,河東公主是帶在身邊的。
義陽王威逼奪皇帝璽綬,逼皇帝在禪詔上署名,皇帝說,“我出居金墉城,得把阿藺帶上,你們同意,俺就簽字,你們不同意,俺就不簽字。”
阿藺,河東公主的小字。
司馬威大出意料:你還講條件?
之前,孫秀為兒子孫會向皇帝提親的時候,皇帝就提過條件:結婚可以,圓房不行——得阿藺的病好了再說。
也即是說,不出閣、不過門,河東公主還是留在朕的身邊。
孫秀嘀咕:如此,我兒子除了個“駙馬都尉”的銜頭,不啥也沒有了?
皇帝說,倒也不至於——我再給他個“射聲校尉”的銜頭吧!另外,他愛收多少妾侍就收多少妾侍,不耽誤你們老孫家傳宗接代。
皇帝的態度,少有的堅決,彼時,篡代的條件還未成熟,不好在這種事情上同皇帝較真兒,而孫秀最看重的,本來也只是個皇親國戚的名頭,於是,就答應了。
但現在情形又不同,司馬威不敢做主,趕緊飛報趙王倫。
趙王倫、孫秀都以為,目下最緊要的是順利禪代,別的都可以暫時放一放,就給他帶上女兒罷!
如是,河東公主就跟著父親,一併入居金墉城了。
次日,初十,尊皇帝為太上皇,改金墉城曰永昌宮。
(嗯,侄孫做了叔祖的“太上皇”,晉,真是一個奇葩朝代。)
廢皇太子覃,哪兒來的、回哪兒去——做回清河王去了。
立趙王世子荂為皇太子。
以梁王肜為宰衡。
(王莽之後,“宰衡”終於重出江湖啦。)
孫秀由尚書令轉中書監,另,接淮南王的驃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中書令滿奮轉尚書令。
義陽王威為中書令。
這既是對滿奮投靠趙王、“奉璽綬”的庸酬,同時,也是將進一步揚中書、抑尚書的一個訊號——也即進一步抑相權、強皇權。
滿奮,記得否?伊水之濱,阻止“東宮舊人”拜辭廢太子的那張大紅臉?彼時,他是司隸校尉,算是賈、郭一黨。
他轉帆即時,並自告奮勇“奉璽綬”,立馬就得了箇中書令的銜頭——不能叫司隸校尉“奉璽綬”呀,級別既不夠,也不成體統呀。
*
衛瑾向何天報告過上述訊息後,嘆口氣,“難得陛下聽了繁昌公主的勸諫!難得他硬氣了一回!不然的話,以河東公主那個身子骨兒——”
頓一頓,依舊蹙眉,“可是,接下來,會不會?”
“不會!”何天安慰她,“你放心,目下,孫秀父子,還顧不上河東公主;接下來,他們就更顧不上她了!”
衛瑾凝視何天,點點頭,“希望如你說言罷!”
“那個張林……是個什麼銜頭?”
衛瑾想了想,“衛將軍。”
“沒有開府?”
“沒有。”
“如是,彼人恐怕不會大滿意呀!”
“他還不滿意?他原本只是一個小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