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飲酒禮”之“鄉”,不是行政單位之“鄉”,而是泛指“鄉里”,這種禮儀,即便行之於辟雍,由皇帝或皇太子主持,也叫“鄉飲酒禮”。

鄉飲酒禮之發源,為上古時鄉人因時而聚,宴飲——即行鄉飲酒禮之後,再行鄉射禮,也即比賽射箭;或者,倒過來說亦可,行鄉射禮之前,必歡聚宴飲,曰鄉飲酒禮。

周代,鄉飲酒禮由鄉大夫主持,其功能,升格為“賓禮國中賢者”以及“向君主舉薦本國賢能之士”,注入了“入孝弟,出尊長、養老,而後成教,成教而後國可安也”的重大意義,一鄉耆宿皆與禮,程式繁瑣,制度嚴格。

到了漢代,鄉飲酒禮正式晉身為國家秩序之重要組成部分,主持人由鄉大夫變成地方行政首長,地點擺在學官庠序,並加入了祀聖師周公、孔子的內容。

此時的鄉飲酒禮,已不僅僅是一種權威的教化道德實踐活動了,更成為政府控制基層社會的重要政治手段。

地方的鄉飲酒禮,由刺史、太守、縣令長主持,中央的鄉飲酒禮,如前所述,由皇帝或皇太子於辟雍主持。

這算是“屬地原則”,如果不是該地的行政首長,則級別再高、爵位再隆,哪怕您是宰相,也沒有主持一個小縣的鄉飲酒禮的資格,因為您的“屬地”是中央——哦,中央呀,那您就更沒資格了,主持中央的鄉飲酒禮的是皇帝爺兒倆。

因此,不是地方行政首長而得以主持一地之鄉飲酒禮,是一件非常、非常、非常牛叉的事情。

何天的印象中,魏晉以來,也就司馬懿獲得過一次這樣的資格。

那是魏明帝時候的事情。

景初二年,司馬懿受命征討公孫淵,曹睿親自送出西明門,並詔其弟司馬孚、其子司馬師送司馬懿過故鄉溫縣,賜以谷帛牛酒,敕郡守、典農以下皆往會,以司馬懿為主持人,行鄉飲酒禮。

這既是皇帝對司馬懿的加恩和激勵,也是大軍出征前鼓舞士氣的舉措;是次出征遼東,司馬懿受專征之任,朝廷不設副帥,不為遙控,且定以一年為期,主帥權力之大,受信任之深,出征時間之長,皆前所未見。

司馬懿的政治地位,達到了他出仕以來的頂峰。

另一方面,也說明了非地方行政首長主持地方鄉飲酒禮,是一種巨大的榮耀。

何天的小心臟,癢癢的,不過,他曉得分寸,自己的聲望、功績,還不到宣皇帝當年之地步罷?

乃笑道,“縣裡和鄉賢的盛情,我心領!可是,此破格之事也,不請旨,不敢從命!”

魏登陪笑說道,“是!縣裡上上下下都商量過了,人同此心!因此,李令以下,一百又三位本縣耆宿聯署上疏,請天子詔!”

說著,掏出一份奏疏模樣的東東,雙手遞了過來。

aht?

你們搞“萬民折”啊?

何天接過,展開,一眼掃過,果然,密密麻麻一大堆署名!

合上,遞了回去,笑道,“盛情可感!不過,獻璋,此疏暫時不要上遞!容我先跟上頭打個招呼,不然的話……你懂的!”

“懂的!懂的!”

不然的話,上頭還以為我挾民意而行脅迫事呢!

主持新安縣鄉飲酒禮,何天真的很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