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入覲。

太宰、錄尚書事、汝南王亮,太保、錄尚書事、菑陽公瓘,率百官及在京宗室諸王公,迎出西陽門外。

這個禮儀,甚至超過了當初迎接汝南王——畢竟,迎接汝南王,沒有“在京宗室諸王公”這個強制性要求。

有人提出異議:有楚、淮南二王在前頭比著,如此隆重其事,叫兩個弟弟咋想?

畢竟,迎接楚、淮南二王的,只是三五普通官員。

但汝南王說,正因為有楚、淮南二王在前頭比著,才不能一樣——

秦王身份不同!

其一,秦王為天子母弟。

其二,秦王為楚、淮南二王之兄長——還長著一大截。

能一樣嗎?

有人心中嘀咕,只有滅國的大將凱旋,甚或天子迴鑾,才好擺出如此隆重的禮儀,汝南王如此抬舉秦王,有啥特別的緣故嗎?

這個禮儀,非但出乎朝臣們的意外,也出乎被歡迎者本人的意外,甚至,嚇到了被歡迎者本人。

秦王本是個安穩沉靜的,但面對黑壓壓的歡迎人群,明顯亂了方寸,臉上紅、白不定,笑容極其勉強。

到了後來,額上甚至見汗了。

同諸王公、諸朝士交接之時,亦沒有一點汝南王那般風采,只是機械的還揖,口中訥訥,好像在說什麼,其實不置一詞。

到了後來,眼神渙散,汝南王介紹的是誰,估計也沒真進到秦王腦子裡,“記住”二字,就更不必提了。

何天冷眼旁觀,心想,司馬柬,你是真介樣慫,還是刻意“韜晦”呢?

如是前者,當年就算換了你做太子,晉朝的命運,會好多少嗎?

如是後者……有點意思。

或者,半真半假?

謁廟、朝賀新君之後為秦王接風洗塵的宴席,也不再是“家宴”——

四品以上官員、在京宗室諸王公,都做了陪客。

再有人嘀咕:如此大排筵席,做甚?秦王入覲,恭賀新君還在其次,第一件差使,其實是謁陵,如此搞法,像個要謁陵的樣子嗎?

次日,汝南王上書,請以秦王柬為大將軍。

朝野內外,頓時“哇”聲一片。

“大將軍”者,自誕生以來,就是全國武裝部隊的最高首長,在兩漢,大將軍非止於統領軍隊,更是百僚之長,位在丞相、諸侯王上,是真正的舉朝第一人;魏、晉,大將軍不常設,也沒有了統帥全國軍隊的權力,但依舊為“八公”之一,同汝南王的太宰、衛瓘的太保以及已經掛掉的楊駿的太傅,平起平坐。

秦王柬,沒有任何功勳,沒有任何政府做事的經驗,也沒有帶過兵,甚至也談不上什麼“聞望”,唯一可恃者,一個“天子母弟”的身份而已,就憑這個,您大兄一登基,您就位列上公?

合適嗎?

好歹再熬幾年資格,做做樣子也好呀!

汝南王的奏疏,寫的十分誇張:

“古者九命作伯,或入毗朝政,或出御方岳,其揆一也。都督關中諸軍事秦王柬,佐命立勳,劬勞王室,至親盛德,侔於周公,宜贊皇朝,與聞政事。”

好嘛,居然將秦王比作了周公!

這個……合適嗎?

同時,奏疏也明確了,秦王的大將軍,不是虛號,是要“與聞政事”的。

如是,下一步,是否就要恢復兩漢故事,以大將軍統領天下兵馬?

驚人之處,不止於此。

有心人翻出了當年武帝出齊王攸之藩的詔書,以及王渾勸諫武帝留齊王攸輔政的上書,驚異的發現:汝南王的奏疏,較之前兩者,許多用詞,極其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