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候香港的居民住房最多隻能蓋到五層樓,談話整棟出售,蓋好了以後再賣,一套至少都要十萬以上。

當時香港普通職工的月收入也才兩三百元,要買一套這樣的房子,得靠六個錢包。

人的腦子是有無限潛能的。

當時有個商人叫吳多泰,他發明了分層出售,把多層住宅分封層賣,產權也按比例劃分,生意大好。

到了霍建東的爺爺,他覺得分層出售還是回款慢,乾脆想出了“賣樓花”和“分期付款”的法子。

這充分說明了一件事:做生意一定要有腦子!

房子還沒有蓋好,我就拿來賣,而且還可以分期付款,這個辦法一舉解決了香港普通老百姓的買房難問題。

香港五十年代,一般的職工,月工資也就200300元的樣子。

有了“賣樓房”,從此這些人也能貸款買房了!

霍建東爺爺發明的這一金融工具,推動了香港城市化的程序。

也使得世界各地的開發商有了充足的資金週轉。

他們學會了用更好的錢,蓋更高的樓。

“賣樓花”,這個名字非常形象:樓盤還是一張藍圖的時候,就像果樹還正在開花。

但是先把錢付了,去買未來的果實,所以被形象地叫作“賣樓花”。

“賣樓花”之所以能夠誕生在香港,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二戰後香港經濟快速發展,住房需求猛增,

第二個原因是:香港有良好的信用體系,即買樓花的業主,絕對相信法律能夠保障他們的權益,開發商能夠如期履約。

這個,就不類比大陸了,沒有任何拉踩的嫌疑,

五六十年代,大陸什麼情況,大家也心知肚明。

霍建東爺爺的這個發明,一下子火遍全球各地,成了目前世界上通行的地產商蓋樓模式。

真正的商業高手就是:四兩撥千斤,空手套白狼,

用別人的錢蓋房子,掙錢算自己的,

世界上再也找不到如此美妙、靠譜的模式,連霍建東的爺爺當年自己都說,最後收錢都收到害怕。

而此刻,收錢收到“害怕”的還有趙子彤和李國強。

李國強目瞪口呆地看著今天3000份的代金券全部發出去了,有幾個人還是一次性就買了十張的!

還有幾個沒搶到代金券的大媽,已經約定好了明天再來店裡拿。

李國強不得不佩服一句:香港的師奶可真會“省錢”!

而同時他也不得不對趙子彤說一句:“趙老闆,你可真會做生意!”

再想想自己,都已經把店鋪裝修了一大半了,連一分錢都沒收到,還把自己的工錢都貼了進去。

不過,他一點都不後悔,跟著這樣有頭腦的老闆,賺不到錢才有鬼!

趙子彤突然想起了什麼,就走過來對李國強說道:

“國強大哥,每天和後天,發多兩天,每天發2000份,發完這三天,我們就不發了。”

“好的,發這個肯定虧本吧?”李國強問道。

李國強想著,雞蛋原本1元2個,用這個代金券買就相當於是1元4個。

就算是批發也沒有那麼便宜啊。

扣掉人工、店租和成本。

發這個代金券,肯定是虧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