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她最愧疚的事情就是沒能讓自己女兒讀上大學。

明明自己女兒就很優秀,讀書很厲害的,

是自己的懦弱和無能毀了她一輩子。

想到這裡,她嘆了一口氣,對趙子彤說:

“乖女兒,翡翠手鐲我不要了,從現在開始我們兩母女好好過。”

“你繼續回去讀書,我去幫別人洗衣服,供你念書。”

趙子彤有些感動,但是又有些無奈,

她不知道怎麼跟自己母親解釋。

正如她不知道如何跟這個看“學歷”是社會解釋。

她一直都篤信:

是“知識改變命運”,

而不是“學歷改變命運”。

自己現在就有足夠的知識,

但是社會和公司的人不會用那麼長的時間來檢驗你是不是一個有知識,有能力的人。

他們簡單粗暴,先用學歷築起第一道門檻。

他們堅信:有高學歷的人,不一定有本事。

但是沒高學歷的人,就肯定絕大部分都沒本事。

“媽,你先好好休息,讓我考慮考慮……”

趙子彤沒有一口回絕,不是她想要自己媽媽去洗衣服供自己上學。

而是,她認為自己這個高中文憑,真的沒辦法打破現在的階層壁壘。

後世她看過一部BBC的紀錄片——《人生七年》。

從1964年開始,這部紀錄片就跟拍了14個來自不同階層的孩子,從7歲一直拍到56歲。

50年後,這些孩子都發展成什麼樣了呢?

令人唏噓的是,半個世紀的追蹤,

殘酷揭示了階層壁壘有多難打破:

從小看《金融時報》的富裕家庭孩子,

成長後依然會走上精英之路,壟斷社會上的優質資源。

如其中一個來自富裕家庭的約翰,

從7歲開始就已經想好自己未來要去的學校,

14歲的時候有了從事法律事業的目標,並在未來如約實現。

貧窮家庭出身的孩子依然重蹈父輩命運,為活下去竭盡全力。

只有考上並且讀完牛津的鄉村孩子尼克打破了階層壁壘。

底下熱評第一說到:“底層孩子唯一的出路就是多讀書,真的。”

知識改變命運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