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五章 環境(4K)(第1/3頁)
章節報錯
“神龍二年,一支由學宮博士公孫臨(同時也是我已經仙逝的老師)帶領的船隊,在無盡海上航行了三個月,由於誤入風暴,最終整支船隊漂流到一座海島上。”
學宮監學樓裡,理學博士蘇馮正坐在講桌邊緣,以閒聊姿態給學生們上著課。
“當學宮博士、教習、弟子,以及虞國船員們從船上下來時,那座海島上正在進行一場土著居民之間的屠殺。
一群總數為九百的面板呈褐色的利墨人(按他們自己語言中的稱呼),乘坐獨木舟跨海而來,拿著長矛、弓箭以及黑曜石材質的刀斧。
而他們的對手,則是海島的原住民莫里奧人,其總人數為一千八。從人數來講,莫里奧人佔據優勢,且四天以前他們就發現了逐漸登島、在海岸邊安營紮寨、一副好戰姿態的利墨人。
如果海島的原住民莫里奧人提早進行有效組織,堅固城鎮防線,動員村民,那麼他們是有可能擊退入侵者的。
然而莫里奧人向來推崇以和平方式解決任何爭端,在議事會上,他們共同同意不進行有敵意的反擊,而是派出使者前往利墨人營地,打算與對方和平分享島上豐富的自然資源。
使者在前往利墨人營地的路上,對方就發動了全面攻擊。數天時間內,九百人的利墨人攻陷了城鎮,殘忍殺死了數以百計的莫里奧人,並將剩餘的人變為奴隸或者儲備糧。”
蘇馮頓了一下,掃了眼臺下的學子,說道:“這個故事的主旨不全是忘戰必亡。
我的老師公孫臨是位有理學精神的學者,他出面調停了海島上的戰爭,或者說屠殺,
以巡雲境修士的武力,勒令入侵的利墨人,釋放原本住在海盜上的莫里奧人。
當然,這種事情經常發生,就像各位聽聞的那樣,幾乎每幾年嶺南道就會傳回學宮船隊又新發現了幾座海島,以及海島上的原住居民。”
講臺下的一些學子友善地笑了起來,李虞歷代皇帝,完美繼承了先祖好大喜功的特點,每年大型慶典上,都少不了番邦附庸國進獻奇珍異寶的環節。
以前甚至還有某位海島國王,在大明宮年度朝貢的時候,因為水土不服,當場上吐下瀉的事情,被南周、西荊傳為笑柄。
“當然,這場戰爭之所以如此特殊,是因為公孫臨博士在調查後發現了一個可怕的事實,利墨人和莫里奧人有著共同祖先。
他們的先祖,在五百年前從波利島上乘坐獨木舟出發,沿著洋流找到了一片群島。在各個島嶼上分出了數支定居。
後來因為無盡海風向變化,造成魚群遷移,那片群島的海域被危險海獸佔據,凡人再也無法出航。久而久之,各個島嶼之間的聯絡就此斷絕。
利墨人分到的島嶼,面積更大,氣候溫和。由於海洋危險,他們被迫在島上利用祖先留下的作物進行種植。人口增加,演化出了貴族、平民與奴隸——貴族佔地割據,培養衛隊,爭奪有限農田。
而莫里奧人的島嶼,氣候偏冷,無法種植先祖留下的作物種子,只好迴歸到採集漿果、狩獵野生動物的生活。
因此,他們沒有專門從事手工藝的人,也沒有軍隊、監獄、行政長官或者貴族、平民的分別。”
“果然是蠻子。”
講臺下不知是誰低聲吐槽了一句,蘇馮沒有受到影響,繼續說道:“缺少大片農田,意味著人口存在限制。
公孫臨博士根據島上不同時期的墳墓判斷,莫里奧人從未超過三千人,一直在一千到兩千之間浮動。
如此少的人數,意味著經不起消耗。他們被迫學會和睦相處,遇到爭端,總是協商解決,某種程度上做到了路不拾遺,夜不閉戶。
甚至為了減少人口以及潛在衝突,他們還會不生,或者殺死一些嬰孩——就像以前學宮博士發現資源有限的老鼠也會這麼做一樣。
由於莫里奧人和利墨人的文字書寫系統源於同一祖先,沒有發生太大變化,公孫臨博士可以根據文字資料推測出發生了什麼。
莫里奧人是採集捕獵部落,利墨人是農業部落,後者擁有更強力的領袖、組織,更先進的技術,更豐富的戰爭經驗與更強的掠奪慾望。
所以這群僅僅分開了五百年的兄弟部落,在自然環境的影響下,於五百年時間內就演化成對方完全無法理解的部落形態。
並且在戰爭能力上,竟然有如此之大的差距。
以至於如果不是學宮船隊以戲劇性的方式登場,莫里奧人將會被徹底屠殺殆盡。”
蘇馮博士掃了眼臺下若有所思的學子們,清了清嗓子說道:“當時還年輕的我,我的老師對我講述完這個故事後,讓我寫一篇論文提交給他。
我嘗試從多個角度進行過解讀。
首先是對《道德經》小國寡民理論的反證。百姓自給自足、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天下無有兵災是聖人的理想狀態,只有自身擁有力量才能讓他人停止戰爭,百姓停止紛亂。
其次是天生善良帶來的限制。沒有經歷過戰亂的莫里奧人,直至死前最後一刻,都希望對方能幡然醒悟,和平相處。
事實上,我們學宮以前也有這種爭辯。
一些博士認為,應該永久停止對無盡海的探索。無盡海中妖獸環伺,無法理解、極度危險的異化物眾多,一些海島上也有土著部落誕生出了修行體系與中原迥異的修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