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四章、吃大餐(第2/2頁)
章節報錯
楊一斌心情恨好,笑著說道:
“走吧,請你吃大餐。這兩天旅遊下來心裡高興,正好找個人一起分享快樂。”
聽起來像某些渣男要接近目標的言辭,不過楊一斌倒完全沒有這意思。
墨爾本這邊最好的餐廳就是Attic,這家店開了大概有10年時間裡,排名一直在上升中,直到今年拿下了全澳最佳,世界最佳餐廳第32名。
它位於同樣都是塗鴉風的一個小巷霍西爾巷道中。
這種店就不光是吃食物本身了,連同環境,要表達的主題等等都要考慮。
所以,其實它的精緻程度是多少受到了日料的影響,也有日料的特點,精緻、量少。
除此以外,主廚還嘗試將所謂的自然生態融入到食物中。
所以能看到的菜都有點奇特——
最先上來的是一個裝滿青竹葉的器皿,器皿中間放著一個兩顆蛋。
呵呵,這兩顆蛋平常可吃不著,是煮熟的鴯鶓蛋。
夠原始吧,據說這是在有意模仿澳洲土著的自然生態。
隨後上來的是檸檬海牡蠣,恩,是放在一個類似龜殼一樣的器皿中端上來的,十來個開啟的牡蠣是擺在一堆鵝卵石上面的。
之後上來的炸鮭魚塊,是放在幹了的海苔絲上面的,給人的感覺,恩,很像一堆亂糟糟的頭髮上,放了兩塊魚肉。
這個魚肉楊一斌碰都沒碰。
幸虧之後的畫風轉正了。
蚌肉昆布,在炭烤過後還有一股新鮮的味道,汁水飽滿,這道菜讀火候的要求很高,稍微不注意就會過火。
魚子醬野餐,是用奶油,蔥花,蜜糖螞蟻和小松餅模擬而成的野餐情形,清新酸爽,味道可口。
鴯鶓肝,入口即化,口感綿密,比起鵝肝來另有一份獨特的味道。
龍蝦兩食,蝦頭做成了酸甜味,而龍蝦肉則很鮮,如同在舌尖上跳舞一般。
摘牌菜:Ripponlea的不完美歷史。
Ripponlea是墨爾本的一個街區,它最早是土著人生活的地方;隨後這裡被開發為莊園,其中Rippon Lea是目前澳洲最後一個19世紀的莊園;等到了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這裡開始有了大規模的現代開發。
這道菜是模仿了Ripponlea地區不同時代的飲食方式而做成,其實就是三道小撻。
第一道:糕點麵包裡面特別新增了當地的特產:天然胡椒葉、一種小紅野果和澳洲特產的血檸檬,而這些材料都是之前生活在Ripponlea的土著人的飲食材料。
第二道:小撻用建立了Rippon Lea莊園的人命名,並專門放了從Rippon lea莊園裡面採摘的迷迭香。
第三道:小撻的靈感則來自在Ripponlea生活的猶太人,裡面用了猶太人的特色食品:猶太丸子。
這招牌菜除了好看外,味道還可以,不過就是量很小,感覺深得日料的精髓。
這家店也不能算貴,點的不少都是這裡比較好的菜品,兩個人吃了一千多澳元。
為了表達感謝,蔡瑜帶他去看墨爾本著名的彩虹屋,它是一長串的五顏六色的海灘小木屋構成的,多次出現在澳大利亞的明信片和廣告中經常出現的地方。
它位於布萊頓海灘旁邊,每個房子都有不同的顏色,看起來如同一長串的七彩夢幻泡沫,確實挺美。
之後還去乘坐了一次帕芬比利小火車,這個小火車是澳大利亞最早的蒸汽火車,在這裡能體驗一下所謂的蒸汽朋克風和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風情。
玩的很盡興也很開心,他之後便與蔡瑜分開,回賓館休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