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8-布魯斯韋恩是誰(第1/2頁)
章節報錯
影片還在繼續推進,本身前半部分比較平淡的劇情,也在刻意安排的經典場面,和與《小丑》的聯動鏡頭中,讓所有人沉浸在了影片中,看的津津有味。
帶著自責愧疚不安等等壓抑情緒,布魯斯韋恩離開了哥譚市,去了全美排名第四古老的普林斯頓大學,而父親的韋恩集團交由董事會去打理。
當布魯斯韋恩得知,當年殺害雙親的歹徒要舉行聽證會時,急忙從大學趕回了哥譚市,他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要以復仇的方式,親自槍決掉這名歹徒。
這裡相比原影片,韋恩同樣做出了一絲改變。
大銀幕上,槍殺了韋恩夫婦的劫匪,正在法庭上接受審判,兇手一副落魄的樣子,律師的辯護理由也是兇手沒錢吃飯,被逼無奈才選擇了搶劫,是因為情緒激動才開了槍,庭審全程兇手都是弱者的模樣。
原本布魯斯韋恩打算親自動手報仇,可意外不經意間而來,兇手卻被哥譚市最大的黑幫頭子卡邁恩法爾科內,派人殺死在了法庭人群之中。
這是布魯斯韋恩第一次動了殺心,“不殺原則”是什麼?尤其以“殺人償命天經地義”來總覽人類發展史,布魯斯韋恩選擇動殺心給自己父母復仇,似乎是可以接受的。
影片前半部分已經放映了到了關鍵時刻,韋恩這裡主要表現的就是,還未經歷磨鍊成為蝙蝠俠的布魯斯韋恩,他和每個正常人都一樣,同樣也有正常人的喜怒哀樂。
於是他拍攝的蝙蝠俠首部曲,在影片描述布魯斯韋恩由來的經歷中,著重把“不殺原則”形成的起點,直接呈現在了影迷的眼前,以最直接,最白話,最深入其中的模式來表達。
充滿了人性的蝙蝠俠,觀眾才不會覺得有距離,才會一起經歷他的喜怒哀樂。
布魯斯韋恩的少年時期,他的父親是百萬富翁,掏出很多錢來回饋社會,修建鐵路,在大蕭條時期儘可能的接濟窮人。
然後,他們被一個普普通通的劫匪殺死了。
這個劫匪,如果你瞭解蝙蝠俠漫畫,會知曉他的名字“喬齊爾”,一個普普通通的社會混混,沒有能力,沒有智慧,沒有人生。
三無人物,就連去犯罪也是簡簡單單的做一些打砸搶的低階事情,槍殺韋恩夫婦也是因為口袋裡沒錢,搶點錢出去抽個煙喝個酒什麼的。
就這麼簡單,甚至在影片裡都沒描述他和黑幫有什麼瓜葛,就是一個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小毛賊。
現場很多影迷都是DC粉,他們考慮的要更多一些。
蝙蝠俠在漫畫裡曾經多次懷疑過自己父母的死是有預謀,有策劃的,這在貓頭鷹法庭故事線裡有非常濃墨重彩的表現,包括一些分支的故事線也常常拿這回事做文章。
但真相是,當有一次蝙蝠俠意外坐上密特隆之椅,變得知曉一切時,他曾經也第一時間去探索那個殺死他父母的可惡兇手的腦海。
什麼都沒有,就是一個年過五十,孤苦伶仃,什麼用都沒有的老罪犯,在服刑過後,在一棟潦倒的破樓裡混吃等死。
世界是如此的荒謬,起因就是如此的可笑。
哥譚鉅子,全球前幾的超級富翁,企業家,慈善家,韋恩夫婦卻死於一個最最最最最普通的小混混之手。
哪怕對漫畫沒什麼研究的普通影迷,對這一幕都有了似曾相識的荒謬感。
《小丑》這部影片講述了小丑的起源,被逼無奈的小丑在命運荒謬的捉弄之下,最後徹底陷入了絕望,絕望的同時讓他變成了瘋狂的代言人。
就像一個硬幣的兩面,蝙蝠俠和小丑出世的過程幾乎如出一轍。
於是在最初的時候,他迷茫,他不解,他嘗試著在法庭上掏出手槍直接打死那個罪犯。
韋恩在這裡做了一個劇情,喬齊爾被黑幫殺死了,理由是他只不過因為在牢裡吹噓自己能和黑老大面前裝蒜罷了。
眼看殺死父母的歹徒死在了眼前,布魯斯韋恩靜默的看著發生的一切,並在和瑞秋乘車的路上,坦言反而要感謝卡邁恩派人幹掉歹徒。
這個話題明顯引起了青梅竹馬的不同意見,接著瑞秋和布魯斯韋恩,就哥譚市的法治是否名存實亡而產生了分歧,瑞秋一氣之下,帶他去到了城市的底層世界。
這裡生活著因為經濟大蕭條沒緩過來,數不清的流浪者。而奄奄一息的哥譚市,此時正在被卡邁恩趁火打劫,無惡不作。
瑞秋這番話,是想告訴布魯斯韋恩,雖然卡邁恩沒有親手幹掉他的雙親,但歹徒之所以敢鋌而走險去趁亂搶劫殺人,和卡邁恩滋長哥譚市的犯罪,有著分不開的關係。
之後瑞秋把車停在卡邁恩經常出沒的一個餐廳門前,刺激布魯斯韋恩,想要感謝就直接去。
這時,他露出了口袋裡的手槍,並告訴瑞秋,他其實早就把復仇計劃準備付諸行動,只是晚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