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7-把觀眾拉入擅長的節奏中(第1/2頁)
章節報錯
影廳突然變得非常安靜,老式放映機打出來的光昏黃斑斕,幾百人同時把注意力放到了幕布上。
最先出現的開頭動畫,永遠是華納兄弟那充滿歷史沉澱的圖示,幾座老式製片廠的房子,變成了盾牌形的經典標誌,還有永恆不變的鋼琴背景樂。
幾秒鐘的動畫一滑而過,緊接著就是突然黑屏,出現巨大的DC兩個字母,之後就是影迷已經熟悉的,帶著深沉黑暗的一行字母,“韋恩格林伯格作品!”
自從好萊塢進入九十年代,這三個開頭標誌一經出現,就意味著一部精品電影出現了,也同時意味著又一次影迷的狂歡出現了,韋恩格林伯格這個名字,就是現在大眾影迷眼中良心電影的標誌。
大銀幕上黑暗褪去,電影正式開始,整塊幕布黑暗底色上,變成了日落之後的黃昏,鏡頭視角猛的拉到天空中,黃昏中成群的蝙蝠飛過,合到一起組成了一個巨大的蝙蝠,這是蝙蝠俠經典的lo。
故事還沒開始,影片畫面就明確的告訴了觀眾,這一部電影,講述的就是蝙蝠俠的誕生。
最終成群的蝙蝠慢慢拉遠,形成了本片的名字:Batmanbegins,既《蝙蝠俠:開戰時刻》!
一直以來,韋恩都覺得這個譯名,比俠影之謎更能詮釋這部影片的核心,也更貼合這個經過他修改過的蝙蝠俠首部曲。
就像宣傳的那樣,在韋恩的鏡頭下,《蝙蝠俠:開戰時刻》,作為三部劇奠定基調的開山作,追求精準地抓住蝙蝠俠的一些終極問題,並用演繹近乎寓言的模式告訴觀眾,這個英雄為何是自超級英雄出世以來,八十年歲月的最高榜樣。
無他,那就是所謂的“不殺原則”!
影片鏡頭一轉,影片開場就是少年時代的布魯斯韋恩和瑞秋,兩個青梅竹馬的小孩子在花園中玩耍,但不幸,小布魯斯韋恩掉進了一口荒廢的枯井裡,從而落到了家中地下的一個洞穴。
就在小布魯斯韋恩在裡面等待救援時,一群蝙蝠撲面而來,把他嚇得驚慌失措,從此他就對蝙蝠和黑暗,產生了巨大的心理陰影。
這裡非常重要,是韋恩改變最大的點之一,原版克里斯托弗諾蘭到這裡時,是用打亂時間線的剪輯方式,直接把鏡頭拉到了布魯斯韋恩成年之後,然後利用不斷閃回倒敘,為那個時空的影迷帶來了更為精妙的蝙蝠俠成長記。
可韋恩並沒有那樣做,他直接動用了自己最擅長的線性敘事剪輯方式,也就是按照時間線,從頭到尾去展開故事。
這兩種方式各有優劣,韋恩講故事的方式比較貼合大眾影迷,因為這種敘事方法不用觀眾去使勁動腦子,只要目光跟著影片走,完全不用去仔細考慮,就能看懂導演要訴說什麼。
這樣做的理由也非常簡單,那就是擴大觀影群體,哪怕是小孩子也能一看就明白。
曾經漫威大法為什麼那麼厲害?別管漫威的超級英雄是不是幼稚、幼齡化,哪怕拯救地球就像小學生約架,可就因為其簡單的劇情線,能讓更多的群體看懂,才會每次都爆發出不可思議的票房。
當然了,韋恩不可能去走漫威的那種幼齡化風格,可把故事變得簡單易懂,剋制自己賣弄技巧的慾望,他還是能夠做到的。
影片還在繼續放映,小布魯斯韋恩掉進枯井裡後,和善的父親托馬斯韋恩把他抱了上來,並告訴了影響小布魯斯韋恩一生的那句話:
“我們為何會摔倒?因為這樣我們才能學會站起來!”
顯然,年少的布魯斯韋恩還不明白這個道理,蝙蝠和黑暗的陰影,一直在他腦袋裡揮之不去。
影片之後就簡單交代了一下托馬斯韋恩的身份背景,老托馬斯就相當於哥譚市的首富,在韋恩版本的蝙蝠俠中,托馬斯韋恩是個複雜的人物,一面擁有相當高的聲譽和名望,一面又帶著資本家的特性。
在“民風淳樸”的哥譚市,底層民眾幾度窘迫,都是由托馬斯韋恩一人撐起,於是他建起了高架鐵路列車,連線了整個城市,中心直通哥譚市的象徵韋恩大廈。
老托馬斯想用這種方式,重新連線各階層人民,讓哥譚市恢復生機。
可在鏡頭不斷推進的同時,所有觀眾都不約而同的想起了前作《小丑》。透過前作對老托馬斯的背景補充,所有人就都明白了,這是個複雜的資本家,哥譚市底層人民生活困苦,或多或少與他這個資本家有關,他卻又有一顆善良的心。
之後劇情就進入了所有人熟悉的點,韋恩一家出現在劇院裡看歌劇,劇院裡的人們西裝革履,窗外卻陷入了一片混亂。
這裡明顯是在承接《小丑》的結尾,同時也是蝙蝠俠故事的起點。
演出中小布魯斯韋恩,看見舞臺上類似惡魔狀的蝙蝠造型,讓他再次回憶起了成群蝙蝠的恐懼,小臉蛋上露出了痛苦的神色。
“精彩的設定啊!”坐在媒體區的貝拉格蘭特,看到歌劇不由自主的感嘆,刨除知名記者主編的身份,她一直都是一位資深觀影人,而記者、主編的本職工作,又給她帶來了良好的知識面。
坐在她身邊的攝影師轉過頭,不明白一出影片中的歌劇,為什麼就變成了精彩的設定,在他眼中,這只是一出襯托故事的起源點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