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這種僥倖的心理,等到了第二天節目組在微博公佈了題目之後,直接破滅。

如此噱頭,自然也引來了諸多營銷號的狂歡。

許多人第二天醒來,才發現一夜之間居然發生了這麼多事。

“小師弟為母校清理門戶!!”

“年輕一代與青年一代的創作之爭!”

“究竟是李逵打敗了李鬼,還是李鬼打死了李逵?!!”

……

幾乎每個營銷號都不看好蘇寒這一次和黎源的隔空鬥法。

這就好比一個初入江湖的少俠,一劍把江湖大宗師釘在了牆上。

少俠是天才,但人家宗師的實力和地位難道就是假的?

文章中洋溢著的陰陽怪氣,令蘇寒粉絲咬牙切齒,令周子希粉絲幸災樂禍,就連路人也對蘇寒感到同情。

好好的大學生,還沒進入社會,就要挨一頓毒打了。

希望能越挫越勇,不要就此埋沒了自己的天分。

但就在這種幾乎一邊倒的風向中,出乎所有人預料的隊友突然出現了。

盛海音樂學院:

“我們一直認為,創作是一件很神聖的事,借鑑可以是和他人思維的碰撞,靈感的火花,”

“但一味的模仿,只會失去了歌曲的靈性!長此以往,以後創作的歌只會越來越雷同,越聽越耳熟!”

“蘇寒加油ヾ(◍°∇°◍ノ゙少年人就要一往無前!!”

盛海音樂學院,向來和華夏音樂學院齊名,這兩個娛樂最發達的城市引起了娛樂圈一直以來的南北流派之爭。

華夏音樂學院、盛海音樂學院;

華夏戲劇學院、盛海戲劇學院;

華夏電影學院、盛海電影學院。

從創作人、演員、導演,全部囊括。

當然,戲劇學院和電影學院都有表演系和導演系,但如此對稱的學院命名,吃瓜群眾自然會浮想聯翩。

實際上也確實如此,但也只是理念之爭。

所以,在盛海音樂學院公然為蘇寒撐腰之後,盛海戲劇、電影學院,華夏音樂、戲劇、電影學院……

彷彿捅了馬蜂窩,一股腦的都在微博上湊熱鬧。

雖然其他學院多少有調侃、看戲的意思,但也讓吃瓜群眾們發現了一個離譜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