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點蘇寒不是不想學,實在是沒時間。

如果沉寂幾年好好學習,倒不是不可以,可是就像前邊說的,蘇寒一開始拍戲只是興趣愛好,想還原一下自己喜歡的作品,所以並沒有正兒八經的計劃。

在發現了金手指的正確用法,蘇寒也不會真的花幾年工夫慢慢學了。

所以心中感慨蘇寒經歷的戲份太少的同時,陳寶勝也自然而然的給蘇寒解圍。

聊了聊他自己那些年拍過的戲,從初出茅廬的新人,到後來一步步走上二線頂尖,幾乎要問鼎一線。

記憶是罪不可考的,陳寶勝說著說著,發現當年自己覺得很很激動,以為一輩子都難以忘懷的事,現在好像也記不清了。

包括自己那些年的榮譽,也包括前女友對自己的背叛。

細節都已經模糊不清,但他們對自己的影響卻真真切切的留了下來,不論是好還是壞。

之後連續幾天的晚上,蘇寒和陳寶勝都持續著這種交流。

其實到了後邊,與其說演技上的探討和學習,倒不如說是陳寶勝回憶過去。

有的是劇組出糗的事,有的是自己演戲的時候犯過的錯。

蘇寒確實從中得到了不少經驗,但也更加了解陳寶勝整個人。

所以說一個不喜歡說話的人,往往悶騷,很多話都憋在心裡不講,結果這下子又彷彿一下子想要把這些年想說的話全部說一遍。

蘇寒雖然不太會說話,但絕對是合格的聆聽者,陳寶勝也講得挺開心的。

有幾次潘一鳴也會一起來,那時候畫風又不一樣了,兩人都是經驗豐富的。

不像是蘇寒,總共也就參與了兩部劇,大部分時候都只能陳寶勝回憶過去。

這時候的蘇寒,往往只能聽著陳寶勝和潘一鳴回憶過去的經歷,然後在一旁默默學習,喊六六六。

不過這兩人的經歷差別特別大,陳寶勝是科班出身,演了幾部劇,就憑藉著演技拿獎,從電視劇走向電影,口碑越來越好。

當初在一個小娛樂公司都能一步步登頂二線,陳寶勝的實力可想而知。

而潘一鳴又是另一個不同的經歷,從一個吃不上飯,在老鄉的忽悠下,去了某個劇組做群演。

結果好像悟性不錯,被導演看重,成為了那部劇的固定小配角。

據說潘一鳴那第一部劇,就一個人演了十三個角色,然而加起來可能也沒有十分鐘。

而且為了不被觀眾發現幾個十三個角色都是同一個人,潘一鳴很多鏡頭都是沒有臉的,純粹的工具人。

也不知道潘一鳴是不是很喜歡這種緊張刺激的經歷,結束了那部劇,幾個月的時間才拿到兩千塊的錢,心裡卻對演戲念念不忘。

最後跟著其他群演混在那個影視基地,每當劇組來人,就毫不猶豫地毛遂自薦。

每一次睡覺的時候,都會思考著自己的表現,人家演員的表現,在思考中入睡。

他漸漸的在這個影視基地有了名字,來這的劇組一想到群演,就會想到潘一鳴這個名字。

潘一鳴人生的轉折,是一部大製作的歷史正劇,原本只是馬伕角色的他,被導演一眼相中,愣是演了一個家族庶子,成功在圈子裡有了真正意義上的名氣。

不再是群演,而是正兒八經的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