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部機翼採用了上置傾斜25度角三角雙垂翼設計。

其實這些還不是最誇張的。

為了打造完美的乘波構造體,兩邊的記憶都沒有掛載發動機。

它的四個渦扇發動機全部採用了前二後二內建式佈局。

在離駕駛艙十米處的上面兩側,各安裝了一臺“風神一號”渦扇發動機。

進風口設計的很隱蔽,只有在飛機上方才能看得到。

這兩臺引擎單臺最大能輸出720 kn的推力,該引擎並沒有如今的飛機引擎一樣直通式尾噴口。

它的引擎噴口處在機身最下方的兩側,而且還是四個噴口。

每個噴口相間隔的距離都有十米,剛好從正方形佈局。

其引擎的氣體是透過四個可偏轉噴口來實現動力輸出的。

這四個偏轉噴口可以引導排氣朝前30°和向後30°的方向噴出。

這樣就可以實現提供短距離快速起飛,以及降落偏轉朝前提供向後的反推力。

尾部也有兩個“風神一號”渦扇發動機,同樣是內建式,但只有兩個直通向量噴口。

在跑道起飛的時候,會配合前面的兩臺發動機稍稍傾斜進行助推。

正常起飛後則會恢復成原狀,作為主推動力,直到降落前才關閉。

也就是說,在起降過程中,前面兩臺發動機算是主推力,後面兩臺發動機在起飛過程中算主推力。

根據這樣的設計,“鯤”這樣巨型飛機能夠把起將距離控制在2000米以內,大大低於波音747的3500米。

更優異的空氣動力效能和更輕的機身重量降低了對放置發動機的要求,並轉化為更低的油耗,更少的廢氣排放和更低的運營成本……

……

“鯤”剛剛完成試飛後,就重新塗裝,迫不及待參加了珠海航空展。

維克托·科瓦爾斯基不希望世人遺忘了他們。

他們要向世界證明,安—225不是最後的終結者!

安東諾夫沒有沒落!

安東諾夫的靈魂,依然存在!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而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

82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