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之前,姜餘還創立了教育基金和《巨匠》創新獎勵基金。

他準備把剩餘的錢全部投入到這兩項基金中。

一個是全民啟智,掃除文盲的教育資源。

一個是高等教育的升級版,為全國高新技術產業注入新鮮血液。

兩年前的姜餘,走在落魄貧窮的華城街道上,望著那些衣衫襤褸的老百姓,望著那些低矮陳舊的建築,曾捫心自問。

“樺國人真的可以重新爬上金字塔頂端嗎?”

“樺國人真的可以把那些高高在上的盎格魯人從最頂端拉下來嗎?”

那時候的他是不自信的,是不敢想象的。

那是因為差距實在太大了,大的讓人喘不過氣來。

為了實現這一個目標,姜餘不斷努力著,直到現在都還未放棄。

現在的差距雖然縮小了,但仍舊很大。

到今年年底,樺國人的年平均GDP有望達到2000美元。

也就是說每個月差不多1500人民幣,距離發達國家的水準還相差十多倍。

寮國這一趟的經歷,讓姜餘明白了很多。

民族的興衰,國家的興旺,決不能依託於外人。

只有本身的底子硬了,才有可能向更高階的BOSS發起挑戰。

東南亞國家就是極其典型的反面教材。

他們被割了一波又一波的韭菜,而不自知,而不反省。

他們期望於外部環境的改善,期望於外來的投資和施捨,完全失去了奮發圖強,拼搏努力的精神。

明明有著優越的地理環境,有著一年三熟的良田,有著樺國所不具備的發展環境,卻被這些人搞得一塌糊塗、民不聊生。

夕陽斜下,站在陽臺上的姜餘,揹負雙手,抬頭望著天空,低聲喃喃道。

“既然你們不爭氣、不珍惜,那就讓我來把這塊土地發揚光大吧!”

……

曾偉,是最懂姜餘的人。

自從在金三角站穩腳跟後,他開始大規模的擴充龍牙傭兵團。

6萬人的俘虜中,經過層層選拔後,被他看中的不到1000人,且大多都是未成年人。

這些人的身體還算可以,卻沒有太多的文化知識。

這些人聽說大都是跟著坤沙混的,從小就學中文,每天會花費大量時間鍛鍊和打磨身體。

曾偉把這些人收下來,送到了遠東地區繼續訓練和學習。

其餘的通通做苦力,修公路、建設飛機場、修建軍事堡壘等等。

表現好的,三年後放回家,並且補充點錢財。

有上進心的,還可以加入地區性的傭兵外圍組織。

表現不好的,直接……

養著也是浪費糧食。

姜餘和曾偉透過一次簡短的電話。

“既然來了東南亞,就別想著再回去了。”

“東南亞島嶼眾多,民族眾多,這樣你都掌控不了?”

……

“如果沒信心,就早點說,我好安排換人。”

曾偉在這兩年走南闖北,成熟了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