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晚飯後,姜餘也沒啥事,就在家研究windows95。

這是微軟公司最近的新產品,雖然還沒有正式釋出,測試版已經流入市場了。

這款作業系統打破了以前那種原始黑屏介面操作。

它帶來了更強大的、更穩定、更實用的桌面圖形使用者介面。

這意味著什麼,姜餘比任何人更清楚。

他去過洛杉磯,知道那邊電腦的普及程度是何等的誇張。

凡是條件稍微過得去的家庭,基本上都會購置一臺電腦。

現在新出的這個作業系統,就是傻瓜式操作,連小孩子都會……

而樺國現在只有極微小部分的高階知識分子才略懂點……

長期以往下去……

姜餘感受到了濃濃的危機。

樺國目前在機械工業領域已經開始迎頭趕上,甚至準備彎道超車。

在工業軟體開發和技術人員培訓方面卻是相對落後的。

其根本原因,就是電腦普及程度不夠高。

也因為沒有普及,類似的計算機研究、培訓和教學都很落後。

甚至連隔壁的阿三們,都遠遠把我們甩在了後面。

以後的工業肯定會朝著智慧化方向發展。

電腦作為最基礎的工具,必須要大規模普及。

現在如果落後太多,將來想要迎難而上就太吃虧了。

若要在國內普及電腦,首先得把價錢降下來。

而這些產業中大部分核心技術都掌握在美日巨頭手中。

國內雖然也有部分技術,但都不是關鍵的,替代性很強。

90年代之前,在計算機領域方面,樺國還算是過得去。

雖然沒有普及民用版本,但整體技術距離西方並沒有拉開太遠。

比如光刻機,除了美日荷三國,就只有樺國造出來了。

1973年,北大與京都有線電廠等單位合作研製成功運算速度每秒100萬次的大型通用計算機。

1974年清大等單位聯合設計,研製成功djs130小型計算機。

1977年,我國最早的光刻機gk3型半自動光刻機誕生。

1980年,清大研製第四代分步式投影光刻機獲得成功,光刻精度達到3微米,接近國際主流水平。

1983年,第一臺浪潮微機在濟南誕生。

1993年,浪潮的技術人員研製出樺國第一臺小型機伺服器。

90年代初是一個分水嶺。

在80年代末,跟西方的差距並不大,有迎頭趕上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