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楊老87歲高齡時,單位分房,他依就連一成的首付款都拿不出來。

有人為他鳴不平,但他卻無怨無悔。

沒有他,樺國的原子彈就是黃粱一夢。

他就是樺國的放射性化學之父,樺國科技大學創校元老。

比如為了國之重器隱姓埋名一輩子的那些科學家們。

他們瞞著自己的家人和親屬,在深山老林的秘密基地一干就是十幾、二十年,甚至是一輩子。

戰士們維護了國土安全完整,保證了我們的尊嚴不受損。

而那些勤勤懇懇的科學家們卻撐起了我們的民族工業脊樑,保證了我們不捱餓,不受窮。

王淦,一個有機會獲得三個諾獎天才物理科學家。

樺國最有才華的科學家,沒有之一。

他三歲喪父,十四歲喪母。

17歲時,他本想學汽修來著,卻一不小心考上了華清,人生從此開始掛。

24歲的他,本能第一個發現中子,但因老師阻撓,被盎格魯人盜取了他的方法搶走了諾獎。

35歲,別人又用他的方法發現了中微子。

那時國內太窮,根本就不給他機會。

52歲時,他領導的物理小組首次發現了反西格馬負超子。

他因返回國內,諾獎又與它無緣。

為了幫助祖國造出原子彈,獲得安全和尊嚴,王淦毅然放下了諾獎,放棄了對個人榮譽的追求,而是甘心藏在幕後,做無名英雄。

樺國兩彈一星,皆因他釋放出了璀璨的光輝。

他的成就並不次於牛頓、愛因斯坦,說是科學界最牛存在之一,似乎更為妥當……

姜餘深知這些前輩們所經歷的苦難和無法被人磨滅的成就,被他們的高尚情操深深折服。

尤其是在艱苦創業的年代中,更顯得分外珍惜。

這些科學家,也或者那些默默無名科研工作者,必須要得到補償。

這些人都是國之脊樑,必須讓他們的晚年,或者他們的家庭生活過得舒坦點。

雖然說錢不能代表一切,但是錢可以讓他們的家庭過的更安穩一點,更幸福一點。

姜餘完全有能力讓他們免除了後顧之憂,為什麼就不可以現在做呢?

不是不行,是他不能自己去做。

姜餘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楊校長,希望他出個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