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餘趁著改卷的時間,簡單問了一下移動通訊研發的事情。

楊校長只是說差不多了,程序很快,估計過完年就完成了。

姜餘聽他這麼一說,就知道學校那幫教授和研究生們不會回家過年了。

樺國人就是如此的樸實純真,自願默默承受孤獨寂寞,埋頭苦幹搞研究。

樺夏民族的覺醒,國家的復興,如果沒有這些勤勤懇懇的愛國學者們參與,那將是一個漫長時間的等待……

這段時間,姜餘的錢來的實在太快了。

尤其是啟辰投資公司和長生仙釀,每個月打過來的錢都是數十億美元。

為了避免這些錢貶值,也為了避免某些人的眼紅,姜餘把一部分資金投入到國內的基建裡面,一部分建立了多種公益基金。

他打算拿出200億元建立一個科學基金,裡面會常設一個功勳獎勵池,一個貢獻獎勵池。

基金內其餘大部分的錢,都會買一些資源類和知名公司的股票。

他要這個基金能夠長期的運營下去。

這個功勳獎勵,主要是針對參與國家大型科研專案默默無聞的那一批人。

他們有的隱姓埋名搞科研,有的默默無聞的在背後付出。

比如那些為了核彈爆炸成功,尋找和挖掘放射性礦產的那幫人。

他們的付出不僅僅是辛勤的汗水,更多是生命的代價。

製造原子彈需要鈾235。

而能為原子彈“加鈾”的,找遍全樺國,只有楊老一人。

對!

除了他,再沒有找到任何人。

他憑藉著兩個天秤,兩個白金坩堝。

兩個坩堝,後來才知道還是冒牌貨。

整整三年時間。

從一個破工地開始,他帶領隊伍煉沒了一座座山,煉出了足夠原子彈所需的純度鈾。

立下汗馬功勞後,他並沒有功成名就。

而他的同事、學生有的成為兩彈功勳,有的成為了院士,有的戴上了共和國勳章。

他放棄了法蘭西給出的55萬年薪工作,選擇了回家報效祖國,年薪1000斤小米。

因為放射線傷害,他失去了一隻眼睛。

回國時,是借錢給孩子買了冬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