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過後,來京的舉人一下就多了。春闈在二月初八,二月初一結束報名。

到了二月初八,全國的應試舉人都到了,足足有兩千多人。

進士的錄取是按照‘道’來劃分的,每個‘道’根據人數、大小和重要程度,有著不同的進士名額。

江南道共有三個考區,張巍是金華考區的第一名,也就是金華的解元。和他一樣的還有兩人。整個江南道共有三位解元。

按照潛規則,三名解元是必定會錄取進士的。而整個江南道,一共錄取進士三十三人。這還是因為江南道富庶,地盤也大,所以才有三十三個名額。

一些邊遠的‘道’比如廣南道,只有十二個名額。這不是最少的,最少的南海道,只有三個名額。不過南海道只有一個考區,只有一名解元。所以,他們南海道的其他舉人,只能爭奪剩下兩個名額。

競爭是超級激烈的。

春闈和秋闈不同,也是要考三天,不過每天都能回家吃飯休息。和秀才比起來,舉人老爺明顯要更加‘尊貴’一些。

春闈的第一名叫會元。殿試的第一名叫狀元。加上鄉試的第一名解元。這就是三元。

如果某人連中三元,那就是讀書人最光榮無上的‘三元及第’!

不過張巍是沒有可能三元及第的。因為他的名字,已經上了一些人的黑名單。

如果不是張巍是解元,不能不取,說不定連進士都考不上。

放榜的時候,張巍在江南道排名第十三名。不算高,也不算低,但是聯想到他解元的身份,這排名就有點玩味了。

一些沒有政治嗅覺的人就會譏笑道:“這就是江南道的張解元嗎?看來也是盛名之下啊。”

和金華府比起來,張巍的名字在這裡知名度不高。

不過也是考中了,下一關的殿試是不會淘汰人的,所以他們這些人是板上釘釘的進士。

一個月後,殿試如期舉行。

殿試當天,新科進士們按照地域劃分進入大殿,在眾多閣老、大員和皇帝的注視下,開始考試。

由於大家都很忙,殿試進度非常快。考生要在兩刻鐘內寫完文章,然後由眾多官員交叉閱卷。

好的文章會交給諸位閣老,閣老們看完推薦上來的試卷,會拿出十來份交給皇帝。

這狀元就只會在這十來份文章中產生。

這看起來貌似有些不公平,但是為了效率,只能這樣做。要不然總不會讓皇帝一個人看完所有的文章吧。

在殿試上,張巍的文章被有的官員貶低,但是也被有些官員推薦。終於是來到了曹閣老手中。

他不動聲色的看完這文章。然後將這文章放進了交給皇帝的十份文章之中。

不久,坐在高臺上的同進帝就開始閱卷。

這一切都是當著眾人面的行為。他看完之後,會用紅筆御批,最終決定狀元、榜眼和探花。而這十份左右的文章作者,就是甲榜進士。

那些被推薦到閣老手中的文章,就是乙榜進士,剩下最後的通通是丙榜進士。

甲乙丙三榜進士對前途並無差別,只是排名會影響現在的一些東西。歷史上不乏有很多丙榜進士當上宰相、閣老。

實際上,翻閱歷史,那些狀元、探花之類的進士,反倒是多數泯人眾人,有名的很少。

不多時,同進帝翻到了張巍的文章。他先是隨意的掃了幾眼,然後輕咦一聲,接著就仔細看起來。

最後,他笑著說:“我發現有一篇文章和狄愛卿的思想相近,不知道是不是狄愛卿推薦的。”

在下方的狄慄微微一笑說:“也不知道陛下說的是哪一章。”

同進帝當然不會告訴他,只是哈哈一笑就過了。然後就在這文章上打了一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