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有一點是肯定的,要使對方來電,你就要有足夠的電量。

世界上有兩種事物最需要良好的感覺,一是文體,一是戀愛。沒有感覺肯定不會成為一流運動員、藝術家;沒有感覺,拴到一起也永遠不會有愛情。

地位的變化也會使一些人感覺發生變化。

宋代張浚同趙普談論人才,並極力推崇秦檜。此時趙普為一般官吏,頭腦比較清醒,說:“此人得志,吾輩無所措足矣!”但當趙普當上宰相之後,阿諛奉承之聲不絕於耳,尤以秦檜為最。趙普薰薰然感覺發生變化,對秦檜由反感而好感,提拔他升上高位。秦檜得勢後陷害忠良,最後連趙普也被他迫害致死。

贏政統一中國前很能禮賢下士,重用客卿,吸納良言。六國亡滅,天下一統,贏政成為千古一帝,於是剛愎自用起來,只願聽恭維之語,聽不進勸諷之詞。原來的朝會是群言堂,現在成了一言堂。一意孤行,違逆民意,秦朝的短命也就是必然了。杜牧在《阿房宮賦》中沉痛地說:“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可惜秦亡後兩千年,這種復哀不斷被重複。

初感是認識的初級階段,有時並不可靠,會被假象所矇蔽、欺騙。水中花,鏡中月,海市蜃樓都會混淆視聽,使人陷入類似猴子撈月的笑話中。

初感往往是片面的,只感覺到事物的一個點或一個側面,並不全面,因而也會發生類似盲人摸象的現象。

有人會利用感覺的這種現象解決困難,比如曹操讓口乾舌燥計程車兵望梅止渴,諸葛亮無兵卻大開城門唱空城計,粗心的張飛都會讓士兵騎馬拖著樹枝奔跑,揚起灰塵造成人馬眾多的假象。還有減灶、增灶、插旗、點燈火、放鞭炮等等利用假象迷惑敵人的方法。

感覺的這種現象也會被居心叵測的人利用。小夥子腿瘸鼻塌卻想找漂亮姑娘做妻子,怎麼辦?騎上高頭大馬,手持鮮花擋上鼻子,做走馬觀花狀。姑娘若只害羞地看上一眼,就難免上當。小人會使出渾身解數阿諛逢迎,取得當權者好感,可得志後便猖狂,比如秦檜、比如趙高。

要解決感覺的片面性得從時間、空間兩方面入手。時間考察一是要長久些,如白居易所說:“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需待七年期。”再就是在關鍵時刻考查,如歌中所唱:“艱難時刻顯身手,風霜雪雨搏激流。”空間考查一是要全面,二是要在特殊環境中考驗,所謂“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

感覺可以對客觀,也可以對主觀。有的人自我感覺良好。有權、有錢、有天賦都可以使人自我感覺良好。不可以麼?當然可以。但自我感覺過於好就可能出現問題。比如項羽,年輕時看到秦始皇的豪華車隊,就說“彼可取而代之!”當上楚霸王后更是常有“力拔山、氣蓋世”的感覺。就是在四面楚歌,陷入絕境時,他仍撫摸自己的腦袋笑說:這顆好頭顱,誰能割取?還是很自我崇拜。正因為過於自我感覺良好,他就自以為是,剛愎自用,聽不進不同意見。 最後導致眾叛親離,自刎烏江。

自我感覺太差也不好。會頹廢、懦弱。人生而平等,誰也不比誰差多少,只要努力,都會有所成就。為什麼要把自己看得太低呢?沒道理。

還是恰如其分、不偏不倚比較好,如老子所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追求幸福、快樂是人生的主要目標。幸福快樂有客觀因素,環境好,條件好會增加幸福感,快樂感,但主要因素在主觀,在自我感覺。

中國的哲人早就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孔子稱讚弟子顏回:“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范仲淹說:“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即不以物多而喜,不以己苦而悲。

以物喜往往為物所累,居一百平米還想二百平米,達到又想三百,永遠不能滿足,就永遠煩惱。

人生坎坷頗多,不如意事常八九。若以已悲,就會慼慼不已,何來快樂?

那麼怎樣才能做到顏回、范仲淹那樣呢?主要在自我心理、自我感覺的調整。俗語云:“知足常樂。”“莫道昆明池水淺,觀魚勝過富春江。”有了這種心態,你就會常在幸福、快樂之中了。

感覺也會自私。對自己喜歡的人感覺會有偏差,如俗語云:“孩子是自己的好。”《戰國策了》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鄒忌問妻子,我與美男子徐公誰美?妻子說,當然你美!鄒忌有點疑問,於是又問妾,妾說徐公哪比得了你!家中來了客人,鄒又問於客,客雲:還是你美。鄒見徐公後,仔細對比,確認徐公比自己美,那麼妻等為什麼那樣說呢?鄒忌細想明白了,他們是從自私心理出發,故溢美於我。鄒忌又把這個故事講給齊王聽,諷勸他不要只喜歡聽自己喜愛人的好話,要能聽取不同人的不同意見。

這個故事在現今不是也很有意義麼?現今流行著一句話:“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似乎與鄒忌的故事有某種相通之處。

思想、經歷不同,對人和事的感覺也會不同。比如對《紅樓夢》,看法便有不同,“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魯迅語)。西方對莎士比亞的名著也有這樣一句名言:“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所以不要對一件事勉求意見完全一致,不要強求完全統一。也不要因有不同意見就輕易否定一個人、一件事或一本書。要允許不同意見存在,尊重個性差異。

百分之百的統一有時是不可信的。比如薩達姆在位時的選舉總是滿票透過,實際如何呢?他倒臺後民眾歡呼著自發拉倒他的銅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