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隨筆)

感覺是人的基本能力之一,人在生活中,就是不斷在感覺,繼而感知。深入探討一下感覺,很有趣,也很有益處。

人都有眼、鼻、耳、口、舌,稱為五官,五官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用來感覺。耳朵用來感覺聲音,鼻子用來感覺氣味,眼睛用來感覺形狀和色彩,口、舌用來感覺滋味。五官之外還有面板,用來感覺溫度、溼度、軟硬和疼痛。

五官和面板的感覺是天生的、本能的,基礎的,是初級的感覺,帶給人最初的印象和反映:“這花真好看。”“這歌真好聽。”“這菜味道好極了!”等等。

由最初的感覺和印象,人又進入感覺的中級階段:感知。比如由“這歌真好聽”感知到這類旋律的歌曲會好聽,這個歌手唱的歌會好聽。再經過思索,感覺的素材被加工成高階品,進入高階階段,即理性和智慧的階段,比如為什麼這類歌曲會好聽,怎樣才能使歌曲更好聽,這個歌手為什麼唱歌會好聽,怎樣向他學習等。

人的感覺大體經歷這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又相互作用,智慧高感覺會更聰敏,感覺聰敏又會利於發現,繼而提高理性和智慧。伯樂才識千里馬呀。李白看到崔灝的題黃鶴樓詩便不敢再題了,他的這種感覺就來源自他的高超詩才。

最初的感覺是天生的,但程度卻有差異。莫扎特和傅聰的樂感就高出常人許多,所以被稱為“音樂神童。”曹植、王勃幼時的文學感覺也比常人高許多,往往語出驚人。天才確實有,得承認這一點。

但天才也需要發現,需要培養。傅雷發現了兒子傅聰的音樂天賦後,就著力培養,請名師指點,又天天督促練琴,如不到點停止,就在樓上用手杖敲地板促其繼續。傅聰也很刻苦,離開父親後每天都堅持練琴十小時以上,終成世界級鋼琴大師。

現在的父母都望子成龍,那你就注意發現孩子的天賦吧,再順著孩子的天賦去著力培養,希望或許就在招手了呢。

沒有天賦,也可成才,但困難些,成功率低些。文學史上有“苦吟派”,天賦不高,但寫作刻苦,也有成為較有名詩人的,但多數成就不高,文學藝術是需要靈感的。

有了天賦,恃才自傲,不刻苦進取,也可能水流荒沙終無聲。這樣的例子也不少,王安石所寫《傷仲永》就是一例。先天和後天得兩結合呀。

感覺與時間有關。不同時間感覺也會不同。

印象派畫家發現不同時間光的強度不同,景物給人的印象也不同,特別關注自然光照下景物的瞬間變化,創立了美術史上影響極大的印象派繪畫。

攝影更是瞬間感覺的藝術。抓住最能感動你、震撼你的瞬間情景,是一幅攝影作品成功的關鍵。

談戀愛也要選擇時間。在悠閒的時刻,在溫馨的夜晚,浪漫因子會比較多,談起戀愛更有滋有味。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感慨時事艱難時覺得花也在流淚;離恨別愁梗在心頭時,感覺鳥也在傷心。

有句俗語:“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意思是少年血氣方剛,看水滸更易衝動;老人閱歷豐富,看三國更易奸滑。這種觀點對錯且不論,但表明了不同年齡段對事物的感覺也會不同。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們的感覺也會發生變化。

感覺與環境關係也很密切。內心淒涼的人會悲秋,望落葉而傷心。失戀的人會傷春,見成雙蝴蝶而流淚。

花前月下會分泌出更多甜情蜜意。內向孤僻之人在激烈的足球賽場也會熱血沸騰,雀躍歡呼。

文學、藝術家喜歡到風景秀麗地採風,因為這些地方容易出靈感,地靈人傑呀。“二泉映月”,“江河水”,聽聽這兩首中國最著名二胡曲的名字,就知道藝術同環境的關係多麼密切了。

商人選擇高雅場所談生意,情感容易融洽,交易也易成功。

家鄉總給人倚靠、溫暖的感覺。所以“出門千日好,不如早還家”;所以狐死首丘,落葉歸根;所以家鄉的主場是球賽獲勝的重要因素之一。

戀愛時的感覺奇妙。你可能帥呆了,也可能酷斃了,但她或他就是對你沒感覺,不來電。電路不通,再好的硬體也發揮不出功能。

通電、雷擊的感覺讓人攝魂奪魄,刻骨銘心、生死相依。有了這種感覺,才會是真正愛一場。

為了錢財而愛,為了地位而愛,可能會獲得高檔物質生活,但不會有哪種通電的感覺,得不到真正的愛。不少貴婦找人偷情,就是這個緣故。

那麼怎麼才能使物件來電,讓自己雷人呢?還真不好說。所以民間說要靠月下佬牽線搭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