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世界盃就完全不一樣,比賽很多時候都是從球員通道開始,賽後有時還能有些採訪。雖然有時球員說的話和自家媒體的翻譯差了十萬八千里,但大家依然樂此不疲。

不得不說,法國世界盃就是亞洲80年代和90年代球迷的世界盃初戀。

美國世界盃的直播時間不友好,那是屬於爸爸們的時代,那一年唯一的印象只有某個容易嘴瓢的解說員半夜大喊而出的那句“34歲的馬拉多納氣喘如牛”......

而法國世界盃就顯得親切很多,轉播時間親民,比賽充滿了故事性。

很多亞洲球迷在這次世界盃上見識到了羅納爾多的風馳電掣,見識到了巴喬的憂鬱,見識到了巴蒂斯圖塔的所向無敵,還第一次見識到了什麼是足球世界的顏值天花板。

故事的開始,英格蘭隊輕取突尼西亞,但報紙和媒體一直都在探討一個沒有出場的人。

第二場比賽,這個名字在英格蘭隊落後三球時才出場,而且基本沒有鏡頭。

哪怕球隊連追兩球,新生的球迷們也弄不清楚究竟哪些人發揮了作用,甚至就連解說員都不一定清楚。

因為直播鏡頭一直追著足球跑,大家對於其他球員的行為不得而知,沒人知道那個顏值最高的人跑動最多。

大家只知道比賽結束時,轉播鏡頭從他的臉上一閃而過,那時他因為全力衝刺將近半小時,金髮貼在腦門上,而且臉色極度陰鬱。

所有人的第一感覺就是萊昂納多也是英格蘭隊的?

哦,不是不是,這哥們明顯更壯也更喪。

因為轉播鏡頭很快切到欣喜若狂的羅馬尼亞球員一邊,大家對這個反覆被提及的球員並沒有深刻的印象。

大衛?貝克漢姆?他到底叫大衛還是貝克漢姆?

哦,連在一起讀啊!

懂了懂了,他姓大!

英國人的姓氏果然粗野......

這是一段無法複製,也無法取代的歲月。

於是在英格蘭隊與哥倫比亞的比賽中,一個滿頭金髮的隊員站在任意球前時,大家對他的第一印象就是“這不是上一場那個替補嘛,主力隊員受傷了?他的表情怎麼還是這麼嚴肅......”

當貝克漢姆開始助跑的那一刻起,整個世界就不一樣了!

有一段畫面被強行塞進了大家的腦海,堅定的表情,瀟灑的動作,華麗的弧線以及迷人的微笑。

這一組畫面給人的唯一印象就是:他笑起來竟然這麼帥!

於是在比賽後,大家開始瘋狂搜尋他的資訊,媒體們也在做同樣的事。

然後大家知道了一個故事,故事裡的貝克漢姆為了集體自我犧牲,而霍德爾為了滿足自己的控制慾強行打壓核心,沒人願意知道他的戰術能力如何。

接下來有些人把這名球員同曼聯隊的7號,《暮光之城》的主角被聯絡在一起,眾人豁然開朗。

而身處聖埃蒂安的貝克漢姆沒法瞭解這些,他只覺得每天往返球場與酒店都要花費很多時間。

名義上由基岡和霍德爾聯合執教教練組一直試圖和球員緩和關係,球員們被允許在規定時間內自由出入酒店。

但這些天很少有人願意走出酒店,因為酒店門口總有媒體在蹲守。

作為一個英國人,英格蘭隊球員們都清楚英國媒體的實力。

酒店門口一定遍佈著各家媒體安排的明哨、暗樁,還可能有媒體根據英格蘭球員的性格特點佈置好陷阱,時刻等待釣魚執法。

這種感覺實在太恐怖了,英格蘭球員自動放棄了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