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頭變換了大王旗,南京三省六部的官員除了一小部分人收到預警提前逃走之外,剩下的官員一個部落的全部被活捉。

莫謙倒是沒有去為難這些前明的舊臣,非但沒有為難他們,還派兵到他們的府上進行安撫。

這一番操作直接讓南京舊臣們感到心安,大家都覺得這個漢王雖然是造反出身的,但是好歹還是秀才出身,讀過一些聖人的書,懂得一些禮義廉恥。

不跟北方的闖王一般,整天就會燒殺搶掠,對讀書人一點也不尊重。

漢軍在城內大肆張貼安民告示,安撫百姓,不過一天,南京城內便立時安定了下來。

城內的明軍都成了俘虜,漢軍將這些俘虜全部押往城外的漢軍大營進行關押。

漢軍收繳了他們的武器,並且派了大量的人員進行看守。

對於這些戰俘,莫謙沒打算隨意殺害,其中獻城的兩萬浙兵他事先已經答應了李澤,將他們納入漢軍的戰鬥部隊當中。

一個晚上,李澤搖身一變,從朝廷的浙江總兵變成了漢軍的浙江總兵。

他的官職和地位不變,掌管計程車兵也沒減少,但是得到的好處就是,莫謙給了他十萬兩白銀髮軍餉。

這十萬兩銀子可以說是救了李澤的命,莫謙親自命人將這十萬兩白銀按照官軍的餉銀製度,一個個的發到了士兵的手中。

得了白銀的浙兵們一個個心裡都笑開了花。

但是有人歡喜有人愁,官兵當中之前靠吃空餉喝兵血的軍官們不高興了。

漢王直接把餉銀髮給了士兵,那他們這群人就沒油水可撈了。

軍官們時常開始抱怨起來,漸漸的,抱怨的聲音傳到了李澤和白友松二人的耳朵裡。

白友松對李澤說:“大帥,這漢王發軍餉不讓咱們發,而是直接自己發了,這樣底下的弟兄怨言很大啊!”

李澤在官軍中為官多年,豈能不知道官軍軍官們的尿性。

他搖了搖頭,說:“發餉銀的事情,這是人家漢軍的制度,漢軍發餉銀,向來都是由漢王的親信部隊親自發放的,餉銀不過咱們這些軍官的手裡,我問過了,人家漢軍的軍官說這是防止有人貪汙,喝兵血。

咱們現在是寄人籬下,漢王仁義,能夠把朝廷欠的八個月的軍餉給咱們補齊,這已經是大仁大義了,咱們今後既然打算跟著漢王幹,就不可有三心二意,你回去告訴底下的弟兄,想要跟著漢王乾的,就留下,不想幹的,就回浙江老家,我絕不攔著。”

大帥都發話了,白友松也沒轍。

白友松只能把李澤的話帶給了底下的各層軍官,各級軍官一聽今後再也喝不了兵血了,頓時心裡就有點不爽了。

但是更多的人還是留了下來,畢竟這年頭,好不容易找著一個能吃飽飯的部隊,可不敢隨便回家去種地。

浙江都幹了一年多了,這真要回家種地,怕是得餓死。

李澤身為浙兵總兵,本來在朝廷任職就對朝廷頗有微言,現在投了莫謙,雖然自由度沒有之前在朝廷那麼高,但是起碼他不用整天操心弟兄們餓肚子的事情。

再看到莫謙行事風格很是講究,覺得莫謙有得天下的苗頭,索性既然已經降了,乾脆就跟著漢王幹到底了,等到漢王登基稱帝,他這個降將的前程也不會差到哪去,大不了今後打仗的時候多立戰功便是。

莫謙以火速的手段整治了降兵和俘虜,接下來又把目光投向了城內的文官。

南京城作為大明陪都,城內有著一套完整的中央六部官員,這些人加起來足有小兩千人。

一個陪都,不算衙門裡的衙役雜役,光帶著官帽的人就有兩千人之多。

這麼多人,不算多,也不算少,算上雜役差役等人,南京城裡吃皇糧的人多達一兩萬。

而此時的應天府,百姓加起來人口雖有百萬,但是城內居住的人口不過才二十來萬,比洪武朝時少了一小半之多。

二十萬人口的城池,官員和官兵在一起又有數十萬,這麼多人,擠在南京城內,造成南京城內擁堵不堪,民居遍地。

南京現在是除了北京外,大明人口最多的城市。

莫謙能夠打下南京,這在天下的影響力不亞於滿清攻破了山海關,李自成入洛陽開封,甚至是崇禎駕崩。

城內的兩千官員,莫謙一個沒殺,他現在還沒時間去處理這群文官,他得先鞏固自己的勝利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