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九章(第1/3頁)
章節報錯
不知何時,一名將領突然拿著一件明黃色的龍袍走了過來,直接披在了莫謙的背上。
莫謙低頭一看袍子,馬上問身邊的李邦華道:“李公,這難道是陳橋驛嗎?縱使我今日自立為王,可何曾聽過王能穿皇帝的衣服?”
李邦華立刻意識到這是個一個疏漏,他打眼色示意士兵退下,然後又命人找來一件藍色的袍子,李邦華親手將袍子披在了莫謙的身上,轉身便率領眾人跪在莫謙身前。
“微臣拜見大王!”
“拜見大王!”
大明崇禎十年弄農曆二月初二,龍抬頭的日子,大明江南總督在武昌城接受了手下的勸進,在武昌總督府下達詔令,昭告天下,正式稱王。
在稱王的稱號上,莫謙跟一群大臣商議了半天。
李邦華建議莫謙自稱楚王,因為武昌身在楚地,用封地來稱王最合適不過。
但是這樣一來那些軍中老將則不同意了,他們說大王起於江西,稱楚王不合適,應該稱贛王。
莫謙覺得這個贛王聽起來怪怪的,沒有同意用這一稱呼,但是稱楚王他也覺得不妥,以這個為王號搞得他好像不記得江西百姓一般。
梅之喚這個老臣到是想了個招,他對莫謙說:“大王,既然楚贛都不好聽,大王莫不入稱袁王,袁州乃龍興之地,用龍興之地為封號,最為合適。”
這個提議得到了眾人的一致認同,但是莫謙卻不同意了。
他說:“袁州雖是我起兵之地,但是倘若以此為國號,則大為不妥,袁乃姓氏,不能為國號。”
莫謙不同意,這一下又讓眾臣陷入了冥想當中。
想了半天,大家想了十幾個王號,有說荊王的,有說吉王的,還有提議稱吳王的。
討論到最後,也沒有一個合適的稱號。
莫謙見眾人在這討論了半天也沒討論出個結果了,當下便拍著朱元璋賜給楚王的金龍椅說道:“不用爭論了,就叫漢王!”
“漢王?”
眾人聽到這個稱呼一下就臉色變了。
民政司長曹國祺站出來第一個反對。
“大王,漢王這稱號不妥!”
“哪裡不妥?”莫謙問他。
“當年朱元璋和陳友諒爭天下,陳友諒便自稱漢王,結果在江西被朱元璋打敗,這才失了天下,主公如今剛好坐在陳友諒曾經坐過的武昌,又要用漢王這個稱呼,豈不是.....”
曹國祺這意思很明確了,就是覺得漢王這個稱呼不吉利。
莫謙大手一揮,說:“既然要稱王,那就當喊個最響亮的口號,我泱泱中華,民族便為漢,漢民佔據天下九成九的人口,稱漢王,與陳友諒這些人毫無關係,我稱漢王,全因我乃漢人,稱號之事,不必再議,就這麼定了!”
好嘛,大王乾綱獨斷,做臣子的也沒啥好說的。
李邦華幫助莫謙親自起草了稱王的詔書,當天下午,武昌城內外便貼滿了告示。
江南總督莫謙,百姓口中的莫大王,這次真的稱王了!
莫謙自稱漢王,建立漢國,並且釋出了他稱王以來的第一道旨意,那就是討朱明皇室檄,檄文上,莫謙歷數了朱明皇室的種種不是,對天下百姓造成了極大的傷害。
莫謙自稱乃順應天命,這才起兵造反,他的終極目的便是為了讓天下百姓過上好日子。
反正漂亮話說了一大堆,李邦華這個進士出身的人文筆犀利,一篇檄文讀完,簡直把朱明王朝給黑了個遍。
百姓看完後議論紛紛,但是大多都是誇讚的,也有不少沒有投靠義軍的讀書人對此嗤之以鼻,稱莫謙為國賊。
莫謙稱王的訊息傳遍江南,江西湖廣廣東三省百姓人皆相傳,軍中大宴三天,慶祝大帥稱王。
莫謙定都武昌,暫定國號為漢,王旗還是沿用傳統的黃底黑字的旗幟,不過這次旗幟上的莫字變成了漢。
大帥稱了王,手下的一干文武自然也得加官進爵。
莫謙參照明朝和後世的機構,在中央設立了國諮院,設立院長一名,副院長四名。
國諮院統領全國民政,李邦華擔任首任院長,梅之喚,曹國祺,程之墩,史纘烈擔任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