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士升帶著冊封的聖旨,又在國庫提了三萬兩銀子,在錦衣衛的護送下出了京城,為了繞過河南和陝西的李自成等人,錢士升走的是山東南直隸的路線。

到達南直隸後,又拐道向西,這才來到了鄖陽地界,與熊文燦碰了面。

熊文燦一見到錢士升,便對錢士升答謝道:“多謝大人提攜之恩!”

“哎,熊大人這是說的哪裡話,大家同朝為臣,都是為陛下分憂而已,不必如此客氣,本官此來,特為詔安一事前來,不知詔安一事,你與那莫問談的如何了?”

“大人無憂,詔安一事已經完全辦妥,那莫問自從答應詔安以來,便罷兵求和,如今只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種田養蠶,並未對外用兵。”

聽到莫謙沒有再向外擴張,錢士升很高興。

作為第一個提出來詔安計策的大臣,錢士升還是非常希望自己的詔安大計能夠成功的。

只要詔安事情一成,那大明朝就會迎來喘息的機會,這樣朝廷才能藉著這個空檔掃滅中原的流寇。

兩人一合計,決定於六月十五對莫謙進行詔安。

為了表示自己的誠意,錢士升主動提出要親自前往武昌,以示朝廷詔安的誠意。

莫謙接到這個請求後沒有拒絕,而是讓梅之煥轉手就下去佈置了一番。

六月十五日,錢士升與熊文燦帶著三萬銀子和冊封莫謙的聖旨坐船度過長江,進入武昌城地界。

入城之後,錢士升和熊文燦在武昌場內看到城中繁華的商貿和臉上帶著笑容的百姓,頓時還有點懵。

“想不到武昌城經過一番大戰,居然還能如此昌盛,真是奇哉怪哉!”

一旁的熊文燦嘆氣道:“不瞞錢大人,這莫問自打入主武昌以來,便在武昌黃州漢陽各府施行所謂的均田策,此策可謂直擊百姓內心,湖廣的農田全都被分到了百姓手中。

下官命人去探查過,這些百姓每人都能分到三畝以上的上好水田,且莫問還免除了湖廣百姓一年的賦稅。

哪怕是一年之後,每畝田也僅需交一成的糧稅,如此低廉的稅收,遠低於我朝啊。”

錢士升一聽這話,頓時明白了為何武昌府的百姓個個臉上帶笑了。

湖廣位居天下之中,又是產糧重地,這地方的稅收一直以來都是朝廷賴以生存的根基。

百姓每年都得向朝廷繳納很多稅收,再加上朝廷年年徵收遼餉,如今的遼餉已經高達六百萬兩一年,大明朝一年的稅銀才不過三百萬兩,如今一年的遼餉就已經多達六百萬。

據說皇帝甚至還想再向百姓徵收剿響,因為朝廷財政早已到了崩潰的邊緣,國庫已經沒錢給中原剿匪的軍隊發軍餉了,許多邊防官兵因為常年拿不到軍餉,這才加入了流寇的隊伍之中,當起了反賊。

加征剿響,不是皇帝不想,只是怕民間的輿論壓力太大,百姓承受不住,所以皇帝一直沒有把這事擺在檯面上來講。

再看現在莫問治下的武昌,卻是另外一番氣象,百姓的臉上掛著笑容,路過的稻田裡長滿了水道。

金黃色的水稻再過些日子便到了收割的季節,看來今年江南又是一個豐收的年歲了。

進了武勝門,錢士升一行人被在城門口等待的梅之煥給遇上了。

看到梅之煥,錢士升不禁嘆了口氣。

他下馬對梅之煥說:“梅大人,好久不見啊!”

梅之煥眉飛色舞,精神抖擻的回道:“錢大學士,好久不見,我家主公已經等候多時了,請大學士隨我來!”

梅之煥沒有跟錢士升過多言語,錢士升是東林黨人,他梅之煥早年歲被歸納在東林黨中,但是卻從來跟東林黨的人尿不到一個壺裡去。

且梅之煥對於東林黨人把持朝政,禍害國家的行為極為不滿,要不然他也不會被罷官奪職,鬧得一個回鄉聽勘的下場,這一聽就直接聽到死。

梅之煥聽從老友李邦華的勸諫投降莫謙後,對莫謙可以說是忠心耿耿。

他巡撫甘肅時對於軍事頗有心得,又對民政較為擅長,很快便被莫謙委任為民政司的副司長。

這次接待錢士升,莫謙便把這個任務交給了梅之煥,這種老臣經驗足,對於東林黨這些人很有一手。

梅之煥知道來者是錢士升後,馬上把在城門外迎接的規格直接降了一級,改為在城門內迎接,如此以來,這錢士升帶著聖旨來就突然矮了一截。

錢士升心中對此極為不滿,但是此刻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他只能打碎牙齒往肚裡吞,跟著梅之煥入了城。

進入楚王府,錢士升看到宏偉的楚王府被掛上了江南總督府的牌匾,頓時氣的差點沒吐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