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名軍官交頭接耳的交流了一番,都沒想到什麼好法子。

幾名幕僚也是陷入了深思之中,一炷香後,一名名叫虞昌傑的幕僚想到了主意。

“總兵,卑職想到了一個辦法,或許可用!”

“哦?快快說來!”

“是,總兵大人,馮祖望既然在瀏陽深受百姓愛戴,又名望極高,想必他是一名愛惜百姓的官員,咱們不必去勸他投降,咱們自己去勸,那馮祖望為了顧全自己的名聲,斷然不會開城投降。

但是咱們可以讓百姓去勸,我觀瀏陽百姓,人人皆有菜色,明顯食不果腹。

據卑職所知,瀏陽縣的土地貧瘠,莊稼的收成並不太好。

有時候一畝地的產量才一石左右,有時候甚至還達不到一石,然而朝廷在瀏陽縣徵收的賦稅卻已經達到了每畝二兩銀子的天價。

想那糧價才多少,一石稻穀賣也才賣半錢銀子,然而交稅卻要交二兩紋銀,許多百姓都把自己的田賤賣給了當地的舉人進士甚至地主手中,以此來為自己避稅。

馮祖望身為瀏陽知縣,對於這等情況乃是心知肚明,只是他明知百姓疾苦,但是卻又無能為力。

大人,咱們義軍的均田策若在此時開始施展,必然能進展迅速,相信不出三五日,當地百姓便會咱們鼎力擁戴了,到時候總兵再放幾百百姓入城,讓他們去馮祖望的身前求情,讓他獻城投降,馮祖望看在百姓的面子上,定然會應允的!”

錢大有聽完虞昌傑的話,不禁拍手叫好:“好計謀,真不愧是讀書人啊,果然鬼點子多,來人,傳我命令,大軍剩兩千人繼續圍城,其餘人等,全部給我散出去,在縣城周邊洗劫地主,推行均田策!”

錢大有從醴陵帶了五千人北上,除了留守城外的兩千人外,剩下的三千人全撲了出去。

在軍中幕僚和文官們的帶領下,很快瀏陽縣的均田運動便在鄉間轟轟烈烈的展開了。

文官們在各村村頭宣講均田策的好處,告訴大家莫大王會給每個人都分田,分地,這些田地,絕不會收大明政府那麼繁重的賦稅,只會按照田裡的產值的收取十分之一的賦稅。

剩下的十分之九,全都是百姓自己的,官員們並且承諾了,絕對保證每個人頭上分到的田畝不低於三畝。

之所以敢誇下這個海口,這還是得益於部分當地百姓的鼎力幫忙,這些百姓世世代代居住在此,對哪家哪戶有多少田地那是一清二楚。

某某員外家有兩千畝啦,某某舉人家有五千畝了,還有哪位家裡出了個進士的,家中田產足有幾萬畝。

反正義軍就按照百姓們提供的名單直接帶兵就到了這些鄉紳地主的家裡,勒令他們交出田地的地契,並且要開倉放糧,否則就抄家滅族。

這刀都架到脖子上了,鄉紳土豪們哪裡敢不答應,只能乖乖的拿著地契交到義軍手中,並且交出鑰匙,把府庫裡的糧食任由義軍搬走。

義軍將士拿了糧食,除了留下部分自用的,剩下的糧食全拿出來分給當地的窮苦百姓。

百姓分到了田,又得了糧,一下子就對義軍的印象提高了一萬分,人人都爭先恐後的想跟義軍搞好關係。

錢大有趁著機會成熟,從附近的十幾個村裡選了二百位勤懇樸實的漢子和德高望重的老人,把他們請到軍中大帳中,設下酒宴款待了這群百姓。

席間,錢大有說出了他的目的,他希望大夥能入城勸說知縣馮祖望投降。

錢大有坐在主位,聲淚俱下的說道:“我主莫大王,向來對於馮大人這種好官清官那是仰慕的緊,每逢在攻城拔寨之中,都會派人打聽清楚守城將官的姓名籍貫,以及為官為人,若是清官忠臣,我家大王定然捨不得殺害,必會厚禮相待,若是不從,大王還會給他贈於金銀,讓其歸鄉。

大王說:天下大亂,乃是朝中那些貪官汙吏和之前各位昏君的事,這些大人勤政愛民,又清廉自愛,乃是天下百姓仰慕和盼望的好官,他安忍加害。

諸位父老鄉親,馮大人愛民如子,我這位全軍主將豈能違背大王的命令,狠心加害於他。

明日我將退兵十里,諸位明日可入縣城,勸說馮大人,他若願降,我錢某人定然願意為他牽馬墜蹬,以師禮相待!”

幾名老者看錢大有說的聲情並茂的,頓時感動不已。

其中一名年歲最長的長者梁友智說道:“將軍可放心,我孫兒在是城中守城的把總,等明日入城,定然會勸那馮大人來投!”

“那好,就有勞諸位鄉親了!”

第二天一早,錢大有便下令全軍後撤十里,瀏陽城上的守軍看義軍退走,頓時有點摸不著頭腦。

他們趕緊把這一訊息報告了給了馮祖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