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葉青隨即釋然。

防風氏一個部落,自然是用不了這麼多,但是成品蓑衣,可以交換的。

蓑衣,對這個時代而言,那就是防雨利器啊!

其需求程度,僅次於布料了。

這裡是雷澤,是南方,一年當中,雨水太多了。

當各部落族人體會到蓑衣的好處後,必定是要成為每個家庭必備之物的。

因此,葉青組織了一個新的作坊,這個作坊,以編織蓑衣、斗笠、草帽,為主要業務。

這三樣產品,葉青沒辦法制作出相關的機器來生產,只能靠手工、靠人力。

只是這樣的話,棕匹的消耗有些慢。

棕還有什麼用途?

制繩子。

棕繩也是一種比較好的繩子。

在這個時代,繩子的消耗量,是非常大的。

因為缺乏各種容器,很多東西,便只能用捆綁的方式進行搬運。

甚至造房子,因缺乏工具,而無法大量採用榫卯技術,也不得不大量使用繩子進行綁紮。

有些綁紮,可以使用草繩,但大部分地方,草繩的牢固度就不夠了。

用麻繩自然是最好,但麻能紡織衣服,因此,對於大部分普通的連麻衣都穿不起的人來說,麻繩也算是比較貴的一種資源了。

那麼,可以部分頂替麻繩作用的棕繩,應該也是會受到歡迎的。

而搓繩對防風氏來說,真的不要太簡單。

特別是有了水力驅動,葉青重新制作了一臺搓繩機,那效率,讓初次見到的族人,嚇得不輕。

葉青也想到了棕床。

但想了想,還是算了。

棕床這玩意,對這個時代的人來說,還是太奢侈了。

等各部落的族人都可以吃飽之後,再考慮推行棕床的交易吧。

現在推行,也只有少數的貴族可能會交易一些,這點數量,不值得葉青大動干戈。

棕的用途很多,但似乎對這個時代用途不大。

什麼掃帚、墊子之類,還是算了吧。

少康捎帶回來的有一樣東西,雖然量不是很多,只有少少的幾大塊,但卻引起了葉青的重視。

這個東西是,酒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