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紫並非無師自通,她給家中安排這些夷人奴隸,靈感來自幾方面。

一方面來自少康,少康在家中說起過姚垚的家族生活日常。

所有家人,對於大虞國像姚垚家族那樣的貴族日常生活,都充滿嚮往。

人都是嚮往生活舒適的,不可能要求人人都是聖人,都以艱苦樸素為樂。

那是違反人性的。

葉青的家人也不例外。

以前過著那樣艱苦的日子,那是因為條件限制。

一旦有了條件,自然是嚮往和追求更加舒適的生活。

這是腐化、墮落的開始。

也是社會發展的原動力。

在現代,那麼多人拼命工作,努力創造財富,為的是什麼?

為了社會發展,為人民服務?

怎麼可能啊!

哪裡會有那麼多覺悟這麼高的人啊。

雖然他們的行為結果,確實達成了社會發展的最終結果,可他們的出發點,根本就不是這個啊。

不是說沒有高尚的人,但這樣的人只是極少數。

絕大部分人,最終的目的,還是為了讓自己有腐化墮落的條件。

沒有房子車子,為了買房買車而拼命,有房有車,為了更好更多的房子車子而拼命……永無止境。

只是很多人拼命和努力了一輩子的時間,也無法達成讓自己腐化墮落的最終目標。

因此,看起來便是任勞任怨、艱苦樸素的一生。

這是王莽謙恭未篡時啊。

阿紫的靈感,令一方面,是來自葉青。

葉青平時沒少給家人講一些前世的見聞,以及一些歷史故事。其中便涉及到服務業和歷史上的奴僕階層。

這些隻言片語,還只是引發家人的一些想象,很難讓他們將之與自己的生活結合起來。

但,葉青日常的行為和做法,卻是實打實的給了阿紫參照的範例。

有了葉青的親身示範在先,阿紫在家中安排奴僕,沒有絲毫的心裡壓力,也沒有來自家人的阻力。

那麼,葉青平常是怎麼做的?

葉青有感於教育的重要性,但部落百廢待興,物質條件不充分,他也沒有那麼多時間專門用在教育上,因此,他想了一個折中的辦法。

他挑選了一些比較聰明的十歲左右的小孩,隨時帶在身邊。

自己在做一些“發明”創造,安排計劃,以及指揮族人時,便可以隨時教導他們。

他在做什麼,想到什麼,就教這些孩子們什麼。

日積月累下,自然是可以培育出一批人才來。

這樣的小孩,開始時,部落人口不多,跟在葉青身邊的小孩,也就兩三個的樣子,但隨著部落人口的增加,可供挑選的小孩也多了起來,於是,他身邊的小孩,也就多了起來,現在,有了五六十個。

這些孩子的家人,對於自己的孩子能夠跟隨在葉青身邊學習,那是舉雙手雙腳贊成。

這是榮耀啊!

葉青什麼身份?

是死而復生,遊歷過神界,是神人的代表啊!

族人生活的良好變化,可全都是由葉青創造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