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鼓樓是一個平頂金字塔型的建築,已經不能稱之為樓。

這座建築的作用,是分辨時令季節,測算時間,併為部落報時。

因此葉青將其改名,稱之為天台。

人多效率就是高,一千人動工,十來天的時間,天台便已經修築完成。

修建完成的天台,高度是二十米。

對於見慣了現代高樓大廈的葉青來說,這一點高度算不得什麼。

但是天台在葉青的眼裡,依然是一座了不起的建築。

僅看規則的外形,就非常合乎他的性格。

整座天台,稜角分明,四方四正。

四個坡面,每一個坡面都有一條筆直的臺階延伸到臺頂。

臺階也很寬,只足五米。

臺階的兩側,葉青還很人性化的修築了兩道齊胸高,磚砌的護欄。

頂上的平臺,依然是圍繞著平臺周圍,修築了一圈胸口高的,帶垛口的城牆。

整座建築,包括頂上的平臺,全部鋪上了青磚。

因此,整個建築外表的顏色便是青黑色,令整個天台顯得越發的莊嚴,厚重。

看著這座天台,葉青的心裡是滿滿的成就感。

不容易呀!

在生產力低下的這個原始時代,在保證部落糧食充足,族人全部都能吃飽的前提下,修築出這樣的一座堪稱宏偉的建築,足以令他自豪。

而對族人來說,這樣一座巨型的建築物,更是不得了。

壯觀!

完美!

神聖!

……

所有族人能夠想象出來的讚美之詞,全都被他們用在了這座建築物之上。

土臺,是這個時代部落最喜歡修築的建築。

各個部落都有祭臺。

然而各個部落的祭臺高度十分有限,能夠比茅屋高,就算非常的了不起。

而一個茅屋能有多高呢?

即便從地面算到最高的屋脊,也不過四五米的高度。

現在展現在族人面前的天台,高度是二十米,比各個部落的祭臺,高出四五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