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決定按人均兩畝水田的標準進行開墾。

這個兩畝,就不是現代的666.67平米的畝了,而是葉青制定的1200平米的大畝。

一家五口人,水田就是10畝,畝產400斤,兩季就是800斤,10畝就是8000斤。

上交一半的稅,還有4000斤,五口人足夠吃了,還會有大量的剩餘。

而10大畝的水田,也沒有超出一個家庭耕作能力的極限。

一個正常的家庭,最少兩個勞力還是有的。

實際上限制勞力耕種水田的極限,原因在於水稻的時節性。

難就難在插秧和收割。

勞動量一下集中在一個較短的時間內,沒有辦法錯開。

而種植水稻的其他階段,需要的勞力不是很多。

那時候閒的時間可不少。

那麼種麻種豆種蔬菜,就是勢在必行的,也是可行的。

種麻是為了織布。

種豆是為了榨油,也可以做食物。

種蔬菜,也是食物,蔬菜是主糧之外很大的補充。

食物的結構也是一種安全的結構,不至於水稻歉收,就要逃荒。

再將養豬,養雞發展起來,還有鴨和鵝。

吃穿住不愁,那就是小康社會啊。

完美!

確定好了開墾的數量,還有生產資料的分配問題。

水牛,現在部落有100多頭,均攤下來,20人共一頭牛,也就是四戶共一頭牛

這似乎有點不夠啊。

必須尋找新的野牛群,再抓捕一些回來。

40畝田,還是集中在一個短時間內耕完,做不到啊!

幸好的是,這個時期,氣候溫暖,水稻可以生長的時間很長,不需要像後世那樣搞雙搶,時間上會充裕很多。

但牛還是要抓的,牛可以發揮的作用不止是耕田。

自然是越多越好。

只是時間上不需要那麼緊迫罷了。

而犁耙耖,每一個家庭配備上一套,是沒有什麼難度的,無非是早晚的問題。

剩下的斧頭鐮刀等等工具就更不是問題。

而實際上,鍊銅作坊和木工作坊早就將這些所需的生產資料準備好了。

這樣,就算是將耕種所需的生產資料都配備齊了。

當然,這些生產資料是不會分配到每個家庭手中的。

目前還沒有進行到分田到戶這個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