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里制度,便是以後建國行政管理的基層結構。

這次葉青指派了40個鄰長,4個里長。

這40個人,便是以後行政管理方面的官員。

這40個人,腦子靈活不僵化,都是在以前的生產中表現優秀的人。

這40個人,身份來源也都不相同,有氏族的族長,也有普通族人,有防風氏族人,也有其他部落的族人,有山外人,也有山裡的野人。

只要符合葉青的要求,葉青一概不拒。

像石虎氏族長,有葛氏巫,阿姮,磐,蠶風氏巫,等等。

凰風氏巫,南風氏巫等人,便謹謝不敏。

太康,少康,蠻牛,烈,這4人代表的守衛隊伍,是以後建國的武裝力量。

而太康的鍊銅作坊,少康的貿易隊伍,阿紫的織布機,紀的磚瓦場,嚕嚕的木工作坊等,則是建國後的經濟支柱。

行政,武裝,經濟,有這三個支撐,便可以建立起一個粗陋的國家管理體系了。

只是現在各方面還只是雛形,還需要進行完善擴充。

鄰里的行政體系編制好之後,便是要開墾新田了。

有了行政體系,開墾的工作自然便是以鄰為單位進行。

在每鄰需要開墾多少水田的問題上,葉青費了一番思量。

糧食自然是多多益善。

所以水田開墾自然也是多多益善。

但這裡有個勞動極限的問題,田是開出來了,如果種不過來,那也是百搭。

那麼,該開多少田合適呢?

既不浪費勞力,也不會種不過來。

現代社會,七八十年代的農村,一個勞力種10畝水田,差不多是極限了。

而這個時代的人與現代社會七八十年代的人,在勞動力上,並沒有太大的區別。

按這個標準來算的話,編入了鄰里體系中的2000人,其中青壯勞力1000人左右。

那麼能種的水田,極限是10000畝!

畝產按少的算,200斤一畝,種兩季,那就是400萬斤。

部落2300人,人均稻穀1700多斤每年。

嘶!

這太多了。

吃不完!

並且,葉青還想著開墾旱地,種麻,種豆,還有蔬菜。

所以水田不需要開墾這麼多,開多了也種不過來。

將勞力全部集中在稻穀這一種食物來源上,多樣性不夠,安全性堪憂。

萬一來個特大洪澇啥的,那就一切完蛋。

有著黃豆,蔬菜的補充,便不至於對天災沒有絲毫的抵抗力。

想了一想,又計算了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