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用杵臼碾米的經歷,很自然地,他就明白了腳踏碓的原理。

以前碾米,用手搗,非常慢,也很累人。

有了它,就省力多了。

改變的也就是搗的方式。

巧妙啊!

這種腳踏碓,用處不少,很多東西都要用到它。

碾米,碾葛根,碾桐子,碾碳粉,甚至製陶的陶土,也都是用它細細碾過一遍。

有了鑿子,石臼的製作也變得簡單,木杵就更簡單。

因此,部落中大大小小的腳踏碓很多,也被分作了各種用途。

礦石砸成粉末被舀出石臼之後,還需要過篩。

旁邊,幾張寬大的篩子被斜撐著,有族人一鏟一鏟地將礦石粉末撒在篩子上。

細膩的粉末從篩子中漏下,而粗大的碎渣則會沿著篩子滾到地面。

這些過不了篩子的碎渣會被重新放入石臼中,再次粉碎。

篩選過的礦粉,便會被搬運到鍊銅的大棚中,等待冶煉。

篩子是蔑編的。

有了鋒利的青銅工具,竹篾也能夠被加工到很細小的程度。

這篩子的網眼就很小,能夠篩出很細小的粉末來。

鍊銅的爐子已經做了些改進,從原先泥巴堆造,改成了磚砌。

一排十來個爐子,整整齊齊,每個爐子也都修了一個煙囪,並且每個爐子配備了一個木製的風箱。

有了青銅工具,製作有一定密封性的風箱便不是難事。

有了風箱,爐中煤塊的燃燒就更加充分,冶煉的速度也就更快。

當然,改造過的冶煉爐,依然是最小型最原始的。

想要建造效率更高,一次性冶煉大量青銅的爐子,涉及到的東西就太多了,葉青也就沒有搞出來。

沒有必要,也不划算。

一個爐子不夠用,多造幾個就是了。

現在的時代,還是追求數量,不是追求質量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