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漚欲清水,濁水則黑,水少則麻脆。”

“生熟合宜,生則難剝,太爛則不任。”

漚麻,不僅僅是詩中的美好情懷,還是個講究季節、講究技術、非常辛苦的活計。

所以,部落都是趕季節,一年只採一次麻。

葉青心裡明白了,關鍵在於,麻皮去殼、脫膠漂白的問題。

他知道的,麻這種作物生長很快,一年最少可以採兩次,像現在這麼溫暖的氣候,一年採三次,完全是沒有問題的。

他於是叫族人去野外採麻。

做法和以前的不同。

他反覆告訴族人剝麻皮,要用剝的,只要麻皮,麻桿不要。

然後,他便去鍊銅區,製作刮麻器。

刮麻器是給麻皮去殼的,至於脫膠,他準備用石灰水煮。

這樣,採麻就不受季節限制,麻生長得差不多了就可以採集,而且一年可以多次採集,大大增加部落的麻纖維的產量。

刮麻器很簡單,就是兩個不開刃口的青銅刀片安裝在條凳上,擺成直角形,一片固定,一片能夠活動。

將麻皮平直的插入兩塊刀片的刃口直角交界處,向內一拉,麻殼自然便被刮掉,只剩下麻纖維。

他用青銅板,切割了五十多套。

族人採麻回來之後,他讓族人將新鮮的麻皮,放在水中浸泡一兩個小時後,開始教他們刮麻。

這個簡單,葉青示範了幾遍,所有人都學會了。

族人們便開始興高采烈地刮麻。

採回來的麻皮,很快便刮完,他們便又去野外採麻。

如此反覆,直到野外近距離內,再也找不到麻植株為止。

而部落中,則處處都是聳立的曬麻的竹竿架子。

這一次批次制麻,抵得上部落以前三四年的產量。

走到哪裡,入眼的都是隨風飄揚的麻纖維。

麻纖維很長,差不多有一人長,密集地垂在橫著的竹竿上,隨風飄揚,宛如輕紗,朦朦朧朧,靈動而又曼妙。

看著滿眼的麻纖維,族人們的臉上是滿滿的幸福。

幸福是什麼?

別人沒有,我有。

以前沒有,現在有。

這比往年多得多的麻纖維,就是族人的幸福。

簡單,樸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