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族人來說,怎麼劃分都無所謂,葉青這是為了方便自己。

有了長度的基準單位米,丈量畝的大小就很簡單。

那麼,後世的一畝是多少平米?

是666.666666666666……

這個數字太6了!

雖然這個數字很整齊,但為什麼不是一個整數呢?

帶了這麼多小數點,實際上很不方便的啊。

這不是人為製造計算障礙嗎?

人為製造分配困難嗎?

為什麼呀?

是當政者欺負老百姓沒讀書,方便唬弄老百姓從而上下其手,搞貓膩?

當然不是!

實際情況正好相反,古代畝的大小設定,完全是以方便老百姓來設定的,是非常人性化非常親民的。

那麼為何會造成現今這種狀況呢?

原因在於單位不同!

古代丈量田畝,長度單位不是米,是丈,而一畝是60平方丈。

60,這是一個整數。

這個整數也是很有講究的一個整數。

60這個數是最方便老百姓的。

首先,60平方丈的田地,大小很合適,這麼大田地的糧食產量,能保證一個百姓基本的生存需求……餓不死。

假如畝產300斤左右的糧食,上交一半,還有150斤,一年下來,一個人省著吃,是可以餓不死的。

是餓不死,不是不捱餓!

丁畝,這兩個詞為什麼經常連在一起說呢?一丁一畝,老百姓餓不死,就不會造反了!

老百姓心裡也會有數,要活命,家裡有幾口人,就最少要有幾畝地。

只是可惜,老百姓太純樸了,連這個底線也堅守不住,辜負了先哲的一番苦心……

其次,60這個數能被2,3,4,5整除,方便分割。

再次,60這個數字對古人有特殊的意義,一個甲子60年,代表一個輪迴。

活到60歲,圓滿了,可以死了!

超過60歲,便是多活的,賺了啊!

所以,任何一樣傳統能長久地流傳下來,都是有其道理的,都是符合某種規律的。

葉青思量著,自己劃分畝的大小,起碼也要遵守著兩個原則,一、方便分割,二、種出的糧食足夠一人吃飽不捱餓。

作為穿越者,怎麼著也要比古人進步一些吧,那麼目標就不能侷限於“餓不死”,而是要“不捱餓”!

現在,自己搞的基準單位是米。

這麼一來,米這個單位不好搞啊。

按現代畝的大小來劃分的話,666.666不好分割啊。

定600平米為一畝,又有點小啊!

現在的稻穀產量低,600平米大小的田地,每季180來斤稻子,一個人吃不飽啊。

那麼,翻倍,定1200平米為一畝!

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