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則不然,餘卿卿以前在客廳吃飯時候,看過cctv的一欄創業養殖節目,裡面還算詳盡地介紹了養殖場的佈置。

其中就說到了散養雞場裡發酵床的做法,這是上世紀五十年代自日本才出現的技術,是一種最適合雞健康生活的生態養殖方法。

用首創者的話來說,是對雞的基本權利的尊重,充滿人文關懷。

餘卿卿:懂了,不僅要讓雞活得充實,還要活得發自內心的快樂,快樂的雞才是好吃的雞。

發酵床呢,首先是在土地上,用鋸末、秸稈、穀殼和稻草作為墊料鋪設4050厘米,撒上菌種水進行七天左右的發酵之後,才可以把買來的雛雞放在上面散養。

雞的腸道很短,消化時間也很短,吃下去的食物,有近七成的有機物沒有被吸收分解,就轉變成了糞便。因此雞的糞便水分大,養分也高,很多時候被大家溼發酵後當作化肥使用。

發酵床上有大量的益生菌和微生物,這些微生物可以及時地把雞糞分解為菌體蛋白,這菌體蛋白轉而又可以成為雞的食物,這樣一來,可以節省每日除雞糞的人力物力,可以除去糞便導致的氨氣,還可以給雞群提供一定的食物。

當時餘卿卿正在往嘴裡扒飯,聽到節目組雲淡風輕地說,用雞屎分解出來的東西餵給雞吃。

餘卿卿:嘴裡的雞腿頓時不香了這感覺......

她不知道這些雞心情如何,左右都是吃的,它們應該不會介意,她都不介意。

發酵床的墊料好整,就是這菌種水並沒有那麼簡單。

現代的菌種水,去專門的工廠裡定一罐就可以,而在這個時代,就只能自己製造採集土著微生物。初中時候,餘卿卿就學習過菌落培育的小實驗,不過當時用的是老師發下來的培養皿和瓊脂。

如何從自然界提取出土著微生物,她還是特地去請教了一下有一定化學和生物基礎的老餘。

看到餘卿卿手中的養雞場建設圖紙時,餘其凌著實震驚了一把,沒想到這個猴子一樣的小妹不僅通曉匠人的學問,還很有想法。

聽聞餘二叔說,山頭是他家的,他閨女要在山上建養雞場,餘其凌只是略微點了點頭。

在他看來,餘家能有這麼大一筆財富買下山頭確實令人吃驚,不過也是餘叔有本事。

至於青青小妹要建養雞場,他想著,不過就是在山上扎一塊地盤,扔一堆雞仔,沒事扔點菜葉子餵食。

他想不到,養雞場還可以這麼建。

不同於村裡人的見識淺薄、大驚小怪,餘其凌能看得出來,這些想法看雖然誇張了點、大膽了點,一旦落實之後,它的穩妥性和健全性,可以創造出讓人意想不到的長期價值。

餘卿卿:你才是猴子,你全家都是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