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說得沒錯。問題就出在金匱要略和傷寒論上面。這兩本書,在學習中醫的人中,研習者甚多,高手如雲,可是,不知道從何時起,這個學科中,有人偏向於金匱要略,有人偏向於傷寒。”振中華說的輕描淡寫,但真正的歷史中有多少的腥風血雨沒有被他說出來。

鍾醫接著說道:“傷寒可不同於其他,即便是每逢診病,多半藥劑用傷寒方,也不能夠表徵每一次傷寒方都起作用。所以,現在在太原一帶行醫的傷寒派多是用傷寒方。而您說的傷害張家,則是用的金匱要略!”

《金匱要略》是《傷寒雜病論》的雜病部分,也是華夏現存最早的一部論述雜病診治的專書。

這本書分上、中、下三卷,共25篇,記載著古時候的疾病60多種,收錄著方劑262篇。

當然,它的首篇《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屬於總論性質,嚴格的闡述了疾病的病因、病機、診斷、治療、預防等等。

故而在全書中具有綱領性意義。

“有人說過,儒家得半本論語治天下。而醫家的半本金匱要略治天下。”鍾醫喃喃自語道。

第二至十七篇論述內科病的證治。第十八篇論述外科病的證治。第十九篇論述趺蹶等5種不便歸類病的證治。第二十至二十二篇專論婦產科病的證治。

“這金匱要略的前原著前22篇,計原文398條,若單以篇名而論,包括了40多種疾病,比如……”振中華準備回憶,也準備給鍾醫上一課。

哪知道鍾醫也不是那坐井觀天之人。他接著說道:“比如痙、溼、暍、百合、狐惑、陰陽毒、瘧病、中風、歷節、血痺、虛勞、肺痿、肺癰、咳嗽、上氣、奔豚氣、胸痺、心痛、短氣、腹滿、寒疝、宿食、五臟風寒、積聚、痰飲、消渴、小便不利、淋病、水氣、黃疸、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嘔吐、噦、下利、瘡癰、腸癰、浸淫瘡、趺蹶、手指臂腫、轉筋、狐疝、蛔蟲以及婦人妊娠病、產後病和雜病等。共載方劑205首,用藥155味。”

鍾醫一口氣背誦了治療目錄。

顯然,也是在這方面下了功夫的。

振中華見狀,先是吃驚,然後平靜下來說道:“治療手段方面,金匱要略中除使用藥物外,還採用了針灸和食物療法,並重視臨床護理。在劑型方面,既有湯、丸、散、酒等內服藥劑,又有燻、洗、坐、敷等外治藥劑,約10餘種。有的對煎藥和服藥方法以及藥後反應都有詳細的記載。”

這金匱要略,所述病證以內科雜病為主,兼及外科、婦科疾病及急救卒死、飲食禁忌等內容。

所以,這金匱要略被現在很多中醫稱之為譽為方書之祖。

鍾醫聽著振中華講書,一時間也聽得如痴如醉。

要不然怎麼會有人說,一個人有時候就是一本活的歷史,因為人的年紀越老,知道的就越多。看的就越多。

“傷寒派和傷寒張家這兩者本是一家,但是因為很多原因,變成了一個苟延殘喘,一個高高在上。只是可惜那萬古流芳的金匱要略了。很多標註的版本,都被張家收藏起來。這該死的張家,該死的張濟世。”振中華一邊說,一邊帶著遺憾的口氣說道。

彷彿好像沒有罵過癮,振中華還在繼續說道:“濟世,濟什麼世?就只知道守著自己家那寶貝玩意。完全不把病人和病情放在心上。他難道不知道,人會變,病也會變。簡直是老頑固一個。”

“所以說,老爺子說有人讓我們不敢用您,就和這張家有關?”鍾醫問的很直接。

他需要知道自己用振中華的後果是什麼!

“張家?不。一個張家還做不到隻手遮天。封殺我的,是整個保守的十三世家啊。”振中華對鍾醫說道:“小子,你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