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醫話一落下,就已經知道了鍾醫最後的落點在那裡了。

陳浩然就像是站在時代的肩膀上,像是一隻看著遠方的老鷹。既能給盯著獵物,又能夠看清對手最後的落點。

“建設以《華夏藥典》為核心的質量標準體系是中藥質量研究和制定國家質量標準的基礎,是從國家層面應該重視的大問題。

根據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統計的今年前3個月因質量問題不合格產品90%以上是中藥,中藥質量問題應引起重視。

更有甚者,從發表的論文中發現,在中成藥中新增多種化學合成藥物。

如在治療糖尿病的中藥膠囊中非法加入二甲雙胍、苯乙雙胍、格列吡嗪、格列本脲、匹格列酮或羅格列酮。

其中發現某降糖中藥膠囊,每粒膠囊加入2.6毫克苯乙雙胍和2.0毫克格列本脲。

正如後面我們彭林醫生會說道的藥物一樣。

我們表示當前中藥質量很令人擔憂,已經成為中醫藥發展的瓶頸之一。

他還會指出解決這個問題,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全面研究,但可以從加強監管做起。

不管是天然植物藥材還是中成藥,其質量都應由第3方來檢測,加強第3方監督,這是改變的方向。

從《華夏藥典》1998年版一部的內容來看,在內容、標準、科學性等方面比前幾版有很大提高。

但是,《華夏藥典》是藥品質量管理的法~典,是公開的執法標準。

因此必須在命名、處方組成和劑量、檢測專案和含量測定、君臣佐藥的成分選擇、同名複方產品的不同製劑的質量可比性和可替代性以及方劑中藥的質量標準中從原料到成品的朔源性等問題進行規範處理。

這一點,毋庸置疑。

中藥是傳統中醫藥一部分,其品種發展與中醫藥理論指導下的處方和製法密切相關,但作為藥物,其質量標準必須符合相關法規和規範,才能成為安全、有效、質量可控的產品.

我們必須提出完善質量標準體系,健全以《華夏藥典》為核心的國家藥品標準體系。

這樣才能實施藥品、醫療器械標準提高行動計劃,推動基本藥物、高風險藥品、藥用輔料、包裝材料及基礎性、通用性和高風險醫療器械的質量標準升級。

也才能完善中藥、民族藥的藥材及藥品生產技術規範和質量控制標準,提高標準的科學性、合理性及可操作性,強化標準的權威性和嚴肅性。

從中更認識到《華夏藥典》在質量標準體系建設中的核心地位,。

我們必須確了《華夏藥典》放在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藥審、藥檢三者關係中核心地位的重要性。

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是上層建築,藥審和藥檢的審評和質量檢驗必須符合《華夏藥典》的法定要求,才能有利於建設以《華夏藥典》為核心的國家藥品標準體系。”

鍾醫說完,看著陳浩然。

來而不往非禮也!

這是要動陳浩然的蛋糕了!

也是要拔除那些外人在我們內部埋藏的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