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必須針對不同製劑的實際狀況開展質量可控性研究,才能準確建立樣品的指紋圖譜、判別Qmarker及確定其定量的上下限。”

“說到底,你還是沒有確切的說出你的中藥Qmarker的確定和研究方法!”楊光說道。

“好。”鍾醫淡淡的回應道。

這一聲好,在全場鴉雀無聲之中,顯得格外的敞亮。

&narker是中藥質量的標示性物質,必須與中藥的有效性密切相關,而中藥飲片標準湯劑是中藥臨床應用的基礎標準形式,是中藥有效性溯源的核心環節。

&narker的定義,提出以中藥飲片標準湯劑為核心樣本進行質量研究,確定中藥Qmarker,並向藥材和飲片溯源,並向複方製劑和中成藥延伸。

&narker研究過程。”

“其一,我們必須保證樣品應具有充分的代表性。

這種保證還得參照《華夏藥典》藥材及飲片研究的相關要求,樣品的鑑定應確定到種,推薦採用傳統鑑別和DNA條形碼鑑別相結合。

其二,還有飲片炮製。

我們得依據《華夏藥典》1990年版相關規定進行炮製,或依據道地產區或主產區地方炮製方法。

第三方面,煎制前飲片質量檢測。

應依據《華夏藥典》中相關規定,對其含量、外觀、檢測、水分等進行飲片的檢測。

第四方面,樣品用量。

我推薦飲片的用量為100克用於標準湯劑製備,樣品應不少於10批次,以避免因樣品過少引起系統誤差。

第五方面,溶劑及溶劑用量。

依據臨床煎煮常用純化水。

而方法了,則是選用傳統方劑的方式煎煮。

但是加水量隨意性和差異較大,需要進一步細化。煎煮加水量及煎取藥液量可採用加水量為飲片量的6到8倍計算。

其六,是浸泡和煎煮時間與次數。

煎煮前浸泡藥材有利於成分溶出,建議浸泡時間推薦採用30分鐘。

各飲片均推薦煎煮2次,對於一般藥物,頭煎時間為30分鐘,二煎時間為20分鐘。也可以根據特定要求延長或縮短煎煮時間。

第七部分是濃縮方法的確定。

我本人推薦使用減壓濃縮,濃縮溫度推薦不超過50攝氏度,考慮到質量控制的需要,建議體積濃縮至藥材質量的5倍。濃縮液冷凍避光儲存。

第八部分是中藥飲片標準湯劑的指紋圖譜建立。

我在這裡的建議是,採用液相或氣相質聯用方法建立中藥飲片標準湯劑的指紋圖譜,分辨出指紋圖譜中存在的化學物質的數目和化學結構。

選擇該湯劑特有的與活性、療效和安全性有關物質為Qmarker,並以標準對照藥材或對照品比對,進行質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