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四十九章 中藥質量標誌物(3)(第2/2頁)
章節報錯
這些化合物在植物體內透過乙酸丙二酸途徑、異戊二烯途徑、莽草酸途徑、氨基酸途徑等複雜的生成過程和生物合成機制。
形成具有千變萬化的分子結構的化合物,並賦予其具有不同的生物活性和治療用途。
根據不同結構特點,可將主要的天然黃酮類化合物分為黃酮、黃酮醇、黃烷酮、二氫黃酮醇、異黃酮、異黃烷酮、查耳酮、二氫查耳酮、橙酮、雙苯吡酮類、黃烷和黃烷醇、黃烷3,4二醇、花色素、雙黃酮等。
另外,還有一些黃酮類化合物的結構很複雜,形成榕鹼及異榕鹼等生物鹼型黃酮。
存在於中藥中的主要黃酮類化合物有11種基本骨架結構。
根據其結構的基本特點,發現有不同型別的骨架結構,而在骨架結構不同位置被羥基或糖取代形成不同的黃酮類化合物而分佈在不同中藥或藥用植物中。
槲皮素是最典型的黃酮類化合物。
柑橘屬的多種水果均含有大量的黃酮類化合物,如橘紅素和川陳皮素。
大豆中含有一種異黃酮類化合物大豆異黃酮,茶葉中的茶多酚是由沒食子酸和黃酮類化合物兒茶酚組成。
中藥中的植物次生代謝物種類繁多、功能複雜,一些特定結構的化合物量差異極大而且量極低。
植物次生代謝物是植物生物合成的產物,通常在中藥生長的一定時間、在特定組織或器官或細胞中形成。
植物次生代謝物質從其生物合成途徑可以將次生物質的質和量與藥用植物的種、亞種或變種密切關聯起來。
針對植物次生代謝物合成積累規律的綜合研究認為:中藥的道地性、個體、品系、年齡、取樣部位、取樣時期、樣品貯存時間等差異因素對植物次生代謝物合成積累產生影響。
從分子水平認識對中藥化學物質形成的影響,可以反映在基因水平、轉錄水平、轉錄後的不同步驟、不同合成方式等複雜過程的植物內在因素的影響。”
鍾醫說道。
“這些說請來抽象,我舉個例子就明白了。
比如,黃酮類化合物均由基本的多酚類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徑而形成的,即從苯丙氨酸酪氨酸為起始物質在不同酶作用下生成一系列黃酮類化合物。
以苯丙氨酸酪氨酸為起始物質的多酚類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徑。
可見,查耳酮合成酶催化該途徑的第1步。
查耳酮異構酶催化分子內的環化反應。異黃酮合成酶催化CHI催化合成的(2S黃烷酮或(2S5脫氧黃烷酮的B環從C2位轉移到C3位,進而透過異黃酮脫水酶使雜環C2,3位形成雙鍵。
而黃烷酮3β羥化酶將CHI催化合成的(2S黃烷酮或(2S5脫氧黃烷酮的C3位羥基化,生成二氫黃酮醇。黃酮醇合成酶催化黃酮結構中的C3位羥基化,從而形成各種黃酮醇類物質。
二氫黃酮醇還原酶是花青素和鞣質合成途徑中的關鍵酶,是一個重要的分支點。
黃酮類化合物應用十分廣泛,它存在於藥用植物中,如銀杏、紅花、黃芩、陳皮等。
黃酮類化合物的結構多樣性使之具有廣泛的藥理活性和治療價值,如調血脂、擴張冠脈、止血、鎮咳、祛痰、降低血管脆性、抗菌、保肝、解毒、治療急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等作用。
透過生物合成途徑的研究,推動藥用植物次生代謝工程的發展,可為提高中藥材的品質、良種選育、規範化種植、質量控制提供技術支撐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