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楊光這麼一路實驗坐下來,正如張興運在報告之中所寫的那樣。

在與對照藥材凝膠電泳圖譜相應的位置上,在100~250 bp應有兩條DNA條帶,空白對照無條帶。

只有一點有點問題。

“為什麼其中有一條條帶中出現彌散的情況?”楊光疑惑的問道。

“出現彌散的原因只可能兩種。”鍾醫想了想回答道:“一方面可能是制膠所用緩衝液與電泳緩衝液不一致,應保持一致。另一種,可能是電泳緩衝液長期未更換,緩衝鹽濃度變化,或緩衝液被汙染,應及時更換緩衝液。”

鍾醫的回答打消了楊光的疑惑。

實驗做到這兒,楊光也明白了,鍾醫沒有撒謊,張興運的報告百分之百真實。

整個實驗的難點就在於酶切反應。

但是兩人都是實驗室的好手,自然不會因為這一點小問題出問題。

“現在華夏有什麼重要是用了分子生物學技術在中藥鑑定方面嗎?我說的是已經有標準的。”楊光問道。

“目前僅有蘄蛇、烏梢蛇的分子生物學鑑別收入我國醫藥中標準,分別採用了PCR和聚合酶鏈式反應限制性片段長度多型性鑑別方法。還有就是我們剛剛做的川貝了。”鍾醫回答道。

是的,分子生物學技術在中藥鑑定方面的應用方興未艾。

這是一場危機,也是一個機遇。

就如同DNA條形碼方法在中藥材鑑定方面取得較好的效果一樣。

中藥鑑定道阻且長,需要經驗鑑別、分子生物學技術、理化鑑別和顯微技術的共同合作。才能真正實現中藥材和飲片的明確鑑定,才能保障中藥和中醫產業的長足發展。

“我無話可說,我這邊讓你們過了。”楊光擺了擺手說道。

是的,從科學上,從實驗上,從藥理上,楊光都無話可說。

在鍾醫的指導下,楊光的這個研究嚴密到不可思議的一個地步,讓人想要從中早一點什麼錯誤出來都特別的難。

聽到楊光這麼說,外面已經傳來了壓抑不住的歡呼聲。

“張興運醫生這也太強了吧。他不是中醫嘛,竟然也能讓楊光啞口無言。”

“廢話,只要道理還是那個道理,那麼掌握真理的人一定不怕什麼的。”

“我們贏了嗎?這一局我們贏了嗎?”

“看來真理還是站在我們這一邊的。”

中醫院的眾人已經按捺不住喜悅了,紛紛的笑了起來,說話的聲音都開始變大了。

這還不是重頭戲。

幾大藥廠那邊也在交頭接耳,像是在商量著什麼,雖然不知道他們小聲在說些什麼。不過從他們眼神中流露出的渴望和飢渴,也能夠看出他們的目的了。

“我們哈市對這個藥志在必得啊。你們不知道,我們一到冬天就容易出現這些狀況,現在有一個藥這麼好……”紀建同說道。

“等等。我們滬市可不會讓啊。”範樂生也連忙打斷了紀建同。

這才開始,藥廠就已經爭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