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以三千營突襲,微臣就有把握擊潰對方,救出楊大人。”崔安早已經想好了對策,有條不紊地回答。

“三千營!”朱高熾眼前一亮,他見識過三千營的衝擊能力,在京畿地區的平原上絕對所向披靡,只要衝散了河北都司和後軍都督府軍隊的陣型,那麼崔安指揮的親衛就能趁勢將其擊垮。

“殿下,現在五軍都督府在城外的京衛已經全都聚攏到了楊大人回京的路線附近,如此一來一場混戰在所難免。”楊士奇見狀,憂心忡忡地說道。

永樂帝此次北征阿魯臺一共只帶了三個京衛,沿途的河北都司和山西都司相繼有九個衛加入北征大軍,而征伐阿魯臺的主力則是蒙古投降大明的朵顏三衛。

阿魯臺經過永樂帝的兩次圍剿,尤其是去年被蒙古瓦刺部打得大敗,實力大不如以前,故而永樂帝這次北征並沒有興師動眾。

在京城留守的四十七個京衛中,追隨漢王的有三十一個,隸屬周徵、張昊和牛世豪麾下的有十四個,最後兩個京衛歸中軍都督府左都督、武德候趙山河統轄。

別看趙山河手裡只有兩個京衛,但是誰也不敢小覷他,因為他執掌著京城三大營之一的神機營。

趙山河近些年來身體不好,經永樂帝恩准後在家養病,平常很少參與朝堂上的事務,對於太子和漢王之間的糾葛採取了觀望的態度,明哲保身,這也是京城相當一部分官員的想法。

面對太子和漢王的這場殊死較量,京城大部分的官員都明智地選擇了中立,像這種奪嫡之爭並不是每個官員都能摻合的,只有那些高官顯貴才有資格置身其中,其他的官員只能靜觀其變,等待結果。

太子現在能夠依靠的外部力量,也就只有手握兵權的周徵、張昊和牛世豪,不過三人在城外的兵力與威國公相比對於絕對的劣勢,一旦打起來難免會吃虧。

另外,河北都司的軍隊肯定會在得知訊息後第一時間趕來支援,如此一來的話周徵三人將更加被動,十有yankuai會被圍殲。

在楊士奇看來,即使崔安能成功把楊榮和海壽等人搶過來,但是要想回城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駐紮在沿途的那些京衛群起而攻攻之,全力阻攔他們,進而在城外引發一場大混戰,保不準楊榮和海壽在戰亂中死於非命。

屆時漢王就有了進京的由頭,以太子謀逆為名順理成章就可以揮師殺入京城,那些駐守都城的京衛來自五軍都督府,自然有人會開啟城門迎接漢王。

只要漢王進了都城,那麼就能掌控大局,單單依靠駐守皇城的親衛,根本就不可能是那些如狼似虎的京衛對手。

況且,周徵和張昊、牛世豪會不會與漢王的人死戰到底也未嘗可知,三人現在之所以聽從太子的命令列事,其實並不是忠於太子,而是忠於大明的皇權。

說到底,漢王和太子一樣都是永樂帝的嫡子,而且漢王與三人之間的關係比太子還要更近一步,關鍵時刻三人心裡未免會有微妙的變化,畢竟誰也不願意再起刀戈,搞得京城腥風血雨。

故而楊士奇並不贊同突襲的計劃,那樣無疑只會激化原本就已經足夠複雜的矛盾,使得事態一發不可收拾。

“士奇有何對策?”朱高熾素來對楊士奇信任有加,見他出言反對,不由得問道。

“殿下,微臣有上中下三策!”楊士奇沉吟了一下,神情嚴肅地望向了朱高熾,“下策,退守南京,昭告天下,以纂詔之名討伐漢王;中策,在皇城設伏,一舉將漢王擊殺。”

“何為上策?”朱高熾聞言眉頭皺了皺,這兩個對策他都不喜歡,一個兄弟相殘,另外一個使得大明分裂,隨後追問道。

“殿下,微臣得到確切的訊息,伴駕的都察院監察御史、翰林院庶吉士李青雲在先皇駕崩後不知所蹤。”楊士奇緩緩說道,“依微臣來看,李御史十有yankuai趕在楊大人之前進京送遺詔?”

“李青雲?”朱高熾品味了一下這個名字感到非常陌生,他久居南京,李青雲又是剛剛從江西調任都察院,故而他怎麼會聽聞過李青雲這麼一個小小的新晉監察御史。

“此人是辛丑科二甲進士,曾經在江西九江府湖口縣治理三年,略有功績,再加上剿匪有功,故而被先帝調來都察院。”楊士奇微微一笑,點明瞭李青雲的身世,“前年,英睿縣主下嫁於他。”

“辛丑科的進士,忠勇侯的女婿!”朱高熾聞言覺得有些意思,原來李青雲的來頭不小,不僅是楊士奇的門生,還是周雨婷的夫婿。

“父王,兒臣想起了一件事,皇爺爺北征後不久,英睿縣主給兒臣送來了一尊價值連城的玉馬像,這尊玉馬像好像是漢世子送給英睿縣主的。”坐在那裡的朱瞻基聽聞李青雲是周雨婷的夫婿,不由得想起了一件事情,開口向朱高熾說道。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