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帝的興致很高,在東暖閣裡與李青雲和周雨婷聊了有半個時辰,直到他劇烈地咳嗽後,李青雲這才起身告辭,領著周雨婷和綠萼離去。

“皇上,微臣有一不情之請,還望皇上恩准。”走到門口的時候,李青雲好像忽然想起了一件事情,又重新折了回去,衝著在喝茶的永樂帝一拱手,躬身說道。

“講。”永樂帝覺得有些意外,放下手中的茶杯後說道,按理說李青雲現在在仕途上風生水起,不應該再有額外的要求才對,而且他覺得李青雲並不是那種得隴望蜀的貪婪之人。

“皇上,上一次微臣考庶吉士的時候大病了一場,以致於名落孫山,微臣心有不甘,希望皇上能成全微臣,恩准微臣與今科的進士一起考庶吉士,以了結微臣的心願。”李青雲微微躬著身子,望著永樂帝朗聲說道。

“看在你在湖口縣頗有建樹的份上,朕就答應你,恩准你與今科進士一起考庶吉士。”永樂帝聞言頓時笑了起來,一口就答應了下來,他還以為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原來是想考庶吉士。

“謝皇上隆恩。”李青雲聞心中大喜,連忙跪下給永樂帝磕了一個頭,歡天喜地地走了。

永樂帝見狀嘴角流露出了一絲笑意,作為君王從來都不怕臣子提條件,臣子們越有yankuai,那麼君王也就越好掌控。

如果遇到那種無慾無求的臣子,君王會很傷腦筋,這意味著很難將其駕馭。

翰林院是大明士大夫的最高殿堂,只有最優秀計程車人才能進入,故而每次科舉時,只有殿試一甲的狀元、榜眼和探花才能進入翰林院。

庶吉士這一職銜雖然出現在洪武時期,但成為進士進階翰林院途徑的時間則是永樂時期。

永樂二年,永樂帝為了從進士中選拔更多的青年才俊,故而創辦了庶吉士升任翰林院翰林的制度。

按照規定,二甲中名列前茅者直接成為庶吉士,二甲餘者以及三甲名列前茅者要透過考試才能成為庶吉士,俗稱“選館”;

被選中的庶吉士將進入翰林院學習三年,由翰林院知識豐富的翰林擔任教習,教授知識,俗稱“坐館”;

三年後將進行考試,考試成績優異者正式成為翰林院的翰林,授予編修或者檢討的職務,俗稱“留館”;

其餘人則只有離開翰林院到各大部院任主事或者御史,又或者派任地方擔任知府一類的官職,入仕比普通進士要高上一大截,俗稱“散館”。

通常來說,只要成為庶吉士,即使三年後不能留館成為翰林院的翰林,那麼仕途上也會平步青雲,扶搖直上,因為他們代表了士大夫中的精英階層,皇上正是依靠他們來執掌朝政。

由於只有新科的進士才能考庶吉士,故而李青雲不得不向永樂帝請恩旨,這可是他最後一個進入翰林院的機會。

作為上一科的進士,他現在還能以考前患病為由提出來重考庶吉士,畢竟時間上相隔不遠,如果錯過了這一科的話,他將再也沒臉再提出這個要求,否則的話庶吉士的制度豈不是要被毀了?

“相公,皇上為什麼要問你漢王的事情?”離開了皇城,行駛的馬車中,周雨婷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忍不住小聲問道。

李青雲只不過是一個新任的監察御史,在京城人生地不熟,好像與漢王的事情相距甚遠。

“皇上雖然是問的我,但其實是說給岳父大人聽的。”李青雲微微一笑,他哪裡有這麼大的面子,永樂帝是想以此讓周徵明白他的心思,不要做出錯誤的抉擇。

“原來是這樣。”周雨婷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由此看來李青雲猜得沒錯,皇上是不想讓漢王進城了。

“如果沒有去年趙王的事情,或許漢王今年還有機會來京裡。”想到永樂帝有三個兒子,晚年竟然不能盡孝於膝下,李青雲不由得有些感慨。

趙王朱高燧是永樂帝的嫡三子,太子和漢王一母同胞的兄弟。

去年五月份,趙王的護衛指揮孟賢勾結欽天監官王射成以及內侍楊慶的養子,造偽詔書,想要毒殺永樂帝后廢太子,擁立趙王為帝,結果被人告發,被永樂帝以雷霆手段擒拿,孟賢等人皆被處死。

如果不是太子在永樂帝面前極力為趙王求情,那麼趙王說不定已經被永樂帝賜死,此事對永樂帝打擊甚大,也因此有了戒心,最好的辦法是防患於未然。

如今,漢王和趙王在藩地,太子在南京城,皇城裡就只有永樂帝孤零零的一個人,說起來也確實有些唏噓,這個世上已經沒有人比太子、漢王和趙王與他更親的了。

“我聽說太子要來京城了。”經過李青雲的提醒,周雨婷忽然想起了一件事情,向李青雲說道。

“皇上準備西征阿魯臺,太子自然要來京城監國。”李青雲苦笑著搖了搖頭,語氣中有一絲莫名的傷感,如果他沒有記錯的話這是永樂帝第五次西征蒙古,此去再也沒能回來。

元朝滅亡後,蒙古分裂為東西兩部,東部的是韃靼人,西部是瓦刺人,阿魯臺是韃靼人的首領。

丁滿424年初,阿魯臺的黨羽侵入開平,並南下進迫大同,永樂帝故而做出了第五次西征蒙古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