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口縣縣衙後宅,書房。

李青雲坐在書桌後看著手裡拿著的幾張紙,上面是派入龍爺匪巢的眼線傳回來的訊息。

書桌前方一側的椅子上坐著楊雲貴,正悠閒地在那裡喝著茶,他現在不僅是刑房的司吏,還是那兩名眼線的負責人。

整個湖口縣,只有李青雲和楊雲貴知道那兩名眼線的身份,即使是李滿山也不知道李青雲向龍爺的匪巢派了眼前打探訊息。

“一盤散沙,烏合之眾!”放下手裡的那幾張紙後,李青雲不由得冷笑了一聲。

根據眼線傳回來的情報,龍爺現在雖然人多勢眾,但是新加入的水匪不僅與龍爺的手下矛盾重重,而且相互間也時常爭鬥。

僅僅七月份,龍爺匪巢裡就發生了數次打鬥,死傷數十人,如果不是龍爺鎮著場面的話恐怕早已經發生火併。

龍爺不是不想整編那些新吸納的水匪,可是那些水匪也並不是傻子,在龍爺強行吞了幾股水匪後,剩下的水匪於是聯合在了一起共同對抗龍爺的吞併,這使得龍爺只好從長計議。

而說到龍爺這股水匪,那麼不得不提吳刀疤了,作為昔日與龍爺平起平坐的三大水匪之一,吳刀疤投奔了龍爺後被龍爺安排成為了二當家,坐上了第二把交椅,也算是禮賢下士。

不過,吳刀疤的這個二當家只是名義上的,龍爺對他是倍加防備,現在吳刀疤的手上除了以前的舊部外根本就沒有什麼人,更別說什麼實權了。

或許是同病相憐的緣故,那些尚未被被龍爺吞併的水匪頭目於是跟吳刀疤暗通款曲,私下裡勾勾搭搭的,打得火熱,想讓吳刀疤領著他們對抗龍爺。

這已經引起了龍爺的警惕,因此暗中痛下了殺手,有幾個鬧得比較歡的水匪頭目不明不白地就死了,這使得水匪中的氣氛顯得緊張而壓抑。

“操之過急,欲速而不達。”

楊雲貴笑著放下了手裡的茶杯,龍爺的野心也太大了一些,妄想趁著王三被殲、吳刀疤落魄的時候當上鄱陽湖的水上霸主,這豈能讓別的水匪心服?無疑埋下了不安定的隱患。

如果是他的話那麼自然是步步為營,小火慢燉,一點一點地把那些水匪收服整編,反正鄱陽湖上現在已經沒有人能對抗龍爺,何苦要一口吃個胖子?

“明年是大計之年,本官可能要走了,在此之前必須要把這股水匪拿下,否則後患無窮。”李青雲的眉頭皺了皺,雙目閃過一道寒光。

明代吏部考核官員,分為京察和外察兩種。

京察是對京官的考核,包括南、北兩京的官員,洪武初年定為三年一考,洪武后期定為十年一考。

外察是對地方官的考核,通常也稱為“大計”,每三年一考,結果分為四等,從高到底是優異、稱職、不稱職和不合格。

考察優異者升遷;稱職者留任或者平調;不稱職者降級;不合格者黜罷。

明制,大計中黜罷的官員,將永不復用。

京察與大計制度的存在,本身目的在於獎優懲劣,使各級官員能夠恪盡職守,但隨著利益的爭鬥,逐漸淪為了黨爭的工具,趁著京察和大計時黨同伐異,打擊異己。

李青雲在湖口縣的這兩年裡不僅剿匪有功,而且懲處了縣衙的貪官汙吏,勵精圖治,九江府知府楊德民每年都把他的政績列為“優等”上報給江西布政司。

江西布政司待大計之年時將把江西官員每年的考評上報吏部,吏部稽核後肯定會給李青雲一個“優異”考核結果,也就是說他將升遷。

通常來說,升遷的官員有兩個地方可去,一是留在地方,在江西布政使司下屬的機構任職,二是調回到京城,進入京城部院任職。

李青雲當然要回京城了,他現在的首要目標是翰林院。

翰林院的翰林們是大明社會地位最高計程車人群體,可謂是大明讀書人中精英中的精英,社會地位優越,聲名赫赫。

故而,李青雲必須要在走前剿滅龍爺這夥水匪,給白水鎮交易市場創造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

“九月下旬是龍爺的五十大壽,鄱陽湖大大小小的水匪頭目都會去祝賀,我們可以趁著這個機會把他們一舉剿滅。”楊雲貴知道李青雲明年肯定是要走了,沉吟了一下後說道,“看來又要麻煩楊大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