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鎮交易市場開業後,對外正式公佈的名字是“白水鎮貨場”,裡面的招牌貨物自然是布匹,李青雲希望以此來帶動客流量,打響交易市場的名氣。

在他看來,湖口縣只有商貿繁榮了,那麼才能收取更多的稅收,同時也造福了湖口縣的百姓,於國於民都是一件好事。

與此同時,陳伯昭和鄭貴都做出了一件事情,那就是給分家。

這裡所說的分家不是把家產分給兒子們,而是把一份家產分給陳凝凝和鄭婉柔,名義自然是兩人的嫁妝,說白了就是送給李青雲的。

陳凝凝和鄭婉柔都是女人,再加上李青雲是朝廷命官,家眷不能經商,因此這份家產雖說是給了陳凝凝和鄭婉柔,但是依舊掛在了陳家和鄭家的名下,由陳伯昭和鄭貴照看著,這樣的話也就顯得順理成章了。

雖然說是陳伯昭和鄭貴照看著那份家產,其實在幕後操作的還是陳凝凝和鄭婉柔,兩人天生聰穎,心高氣傲,皆出身商賈之家,從小就耳濡目染早就精於商業上的門道。

再加上李青雲的點撥,因此商業眼光大開,她們可不像綠萼那樣甘於寂寞,盡心操持家務,故而經過李青雲的首肯後躊躇滿志地經營起了各自的那份家產。

在李青雲看來,陳凝凝和鄭婉柔與其在家中無聊地繡花打發時間,不如做些她們喜歡的事情,這樣一來也能補貼一下家用,畢竟以後用錢的地方還多著,總不能伸手向陳伯昭和鄭貴要吧,還是自己的錢用起來心裡感到踏實一些。

六月中旬,李青雲正在巡檢司裡視察那些新招募軍士的操練時,一名在外巡邏的軍士急匆匆地跑來稟告,說有兩夥人在新碼頭持械對峙。

李青雲聞言感到很驚訝,白水鎮巡檢司現在加強了巡邏戒備,那些人竟然還敢在新碼頭鬧事,簡直就是吃了熊心豹子膽了。

報信的軍士在李青雲在,說話有些吞吞吐吐,眼神閃爍,李青雲覺得好像另有隱情,於是眼睛一瞪,那個軍士就竹筒倒豆子,一五一十地全說了出來。

原來,起衝突的兩方是有來頭的,一方領頭的是陳伯昭的外甥,另外一房領頭的是鄭貴的侄子,兩人都看中了碼頭裝卸貨物的生意,互不相讓,進而各自糾集了一批扛活的勞力對峙起來。

幸好兩人的腦子不笨,知道李青雲的性格,一旦打起來的話肯定連陳伯昭和鄭貴都沒辦法保住他們,故而只是在那裡對峙。

李青雲聞言不由得感到一陣頭疼,鄭貴雖說是後來加入九州商會成為的執事,但他是李青雲的岳父,身份自然與其他的執事不同。

因此,在鄭貴的籠絡下,九州商會不少會員站在了他的一邊,在九州商會中逐漸與陳伯昭形成了抗衡之勢。

說實話,李青雲挺喜歡看見鄭貴與陳伯昭在九州商會齊頭並進,畢竟有競爭才會有進步,而且兩人也可以相互制約,促進九州商會良性發展。

李青雲希望鄭貴和陳伯昭鬥,不過這種鬥指的是兩人各盡所長,推動九州商會的發展,進而在九州商會豎立各自的威信,那才叫本事。

而不是像今天這樣自相殘殺,互相拆臺,這可是做生意的大忌。

九州商會章程的第一條寫的就是會員間要和睦友愛,凡是兄弟鬩牆者逐出商會,並賠償由此所帶來的損失。

現在看來,對商會章程最大的挑戰者是原本被他寄予厚望的維護者陳伯昭和鄭貴。

李青雲不管這件事情只是一個偶然事件也好,還是陳伯昭和鄭貴的一個試探性衝突,他知道自己不能置之不理,更不能放縱。

故而,李青雲下令,把陳伯昭的外甥和鄭貴的侄子讓巡檢司的軍士捉去了巡檢司,也不問事由,以尋釁滋事為由各打了三十大板,如有再犯就逐出九州商會。

經此一事,李青雲意識到了一個問題,那就是九州商會與其控制在陳伯昭和鄭貴的手裡,不如掌握在陳凝凝和鄭婉柔的手中。

與陳伯昭和鄭貴相比,陳凝凝和鄭婉柔與自己更是一條心,能分得清楚裡面的輕重,也更沒有野心,不會為了陳家和鄭家的利益做出一些嚴重損害九州商會的事情來。

事後,陳伯昭和鄭貴都去向李青雲賠罪,表示沒有管教好家族子弟,李青雲苦口婆心地表示,商會的章程是商會運作之本,切不可違反,他希望二人能共同擔負起維護商會章程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