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齊外史》記:

大齊立國三百年,明君賢相頻出。

自太/祖開國,經太宗、建元,三代帝王皆勵精圖治,發奮圖強。屆時,除西北間或有回鶻之憂,遼東偶有戎狄犯境外,可謂河清海晏、國泰民安。

建元帝膝下子嗣不豐,唯二子一女。二子皆為賢妃邵氏所出。長子秦令楚於襁褓之中便被抱養於皇后齊氏膝下,與帝后唯一嫡出公主自幼同吃同住,姐弟二人感情甚篤。令楚亦只認齊氏為母,與邵氏多有疏遠。

建元十年,齊皇后薨,諡號孝賢。令楚與公主日夜哀慟,傷心欲絕,其孝感天下,帝贊之純孝。

帝之次子令韓,自幼才思敏捷,文采飛揚,甚得帝寵,帝稱其早慧。

帝之嫡長女令楠,不同於眾閨閣女兒,雖有絕色之資,桃花之豔,卻自幼尚武,喜刀劍,厭紅妝。且聰慧異常,擅兵法,有過目不忘之能。帝甚愛之,幼時常帶於左右,以致上朝、批閱亦皆隨侍身側。

建元九年,公主於京郊打獵,偶遇隨遼東大將軍回京述職的驃騎將軍凌雲,一見鍾情,遂請帝賜婚。

凌雲本為孤兒,驍勇異常,更生得面如冠玉,長身玉立,英姿颯颯,氣宇不凡。自幼被遼東將軍收養於膝下,稟性純良,為人剛正。帝喜,遂賜婚。

建元十四年,公主誕下一女,帝大喜,親去公主府看望母女二人,並賜此女名灼華,封太安郡主,正三品,雙俸雙祿。

建元十五年,帝崩於南巡途中。嫡長公主令楠一面調兵穩定京中局勢,一面率眾南迎帝歸。後用雷霆手段壓制賢妃一黨,保令楚繼承大統。年號雍和。

雍和帝繼位,依規守制,並未以私心封其生母邵氏為聖母皇太后,而尊為賢太妃。

封令楠為超品鎮國長公主,封地系遼魯產鹽之地,賜龍吟寶劍一柄,監察百官,有先斬後奏之權。

封令韓為靖王,封地西北,命其攜賢太妃不日起程。

賢太妃體弱,薨於西去途中。雍和帝大慟,於乾坤宮階前叩拜,掩面慟哭數日。

彼時,遼東將軍乞骸骨,帝遂封駙馬凌雲為遼東大將軍,合併魯地軍兵統管麾下。

雍和三年,遼東戎狄犯境,鎮國公主請命隨夫出征。帝不忍其受軍旅之苦,拒。公主三請,其意甚篤。帝無奈准奏。遂接時年五歲的太安郡主入宮,教養於帝之祖母,建元先帝生母,睿懿太皇太后膝下。太子秦昊元時年八歲,亦同伴於太皇太后膝下承歡。

帝每每見此雙小兒女,不禁感懷幼時與鎮國公主承歡齊皇后膝下之景,感嘆良久。竟生出搓合二人之心,遂寫信問詢公主駙馬。

公主回信應允,但顧慮二人年齡尚幼,亦或可做兩小無猜之情,請帝只下聖旨,暫不召告天下。帝準。遂下旨封太安郡主淩氏灼華為太子妃,昊元正妃嫡妻。此旨頒後未見天下,但朝臣上下,內外命婦皆知此旨。

帝日夜思念公主。無奈,遼東戰事不斷,公主駙馬決意戍守遼東。

雍和五年元月,帝病重。恰遼東戰事又起,甚為艱苦激烈。

雍和五年二月二十七,帝崩。太子昊元繼位,時年十歲。其生母王皇后晉為太后,垂簾聽政。年號順平。

雍和五年六月初七,遼東大敗,公主駙馬戰死。

七月十八,睿懿太皇太后薨於坤和宮。

同月十九,太安郡主奏請王太后,欲移居京郊棲霞山伏雲庵,為太皇太后及公主駙馬祈福超度。王太后不捨,郡主三請,太后准奏。

同年九月初九,凌駙馬之副將柳龍嘯率凌家軍大敗戎狄,一鼓作氣,直搗王庭,迫使戎狄蕭氏北撤數百里,棄城池無數。

十月,戎狄請降,獻城池十座,絹銀五十萬匹兩,並允諾稱臣納貢,歲銀十萬。

王太后與朝臣共議,準降。

雍和五年十二月初三,副將柳龍嘯護送鎮國公主、凌駙馬骨灰入京。自平城起,每過府縣皆有父老率子弟設香案跪迎,一路哀悼悲慼之聲不絕於耳。至京城,更有數萬百姓出城十里跪迎,哀慟遍野,悲聲震天。

太安郡主哀哭數日不絕,悲痛泣血,眾人聞之無不落淚。天子、太后同來弔唁,見此情景心中不忍,亦皆落淚。

天子當場破舊例加封太安為一品郡主,原鎮國公主之封地食邑、侍衛親兵皆賜於太安。額外又賜宮女內侍數十名以照顧郡主起居。旨意一出,世人無不稱頌天子賢德,太后慈愛。

順平元年,柳龍嘯受命任遼東大將軍,於元月元日回遼東戍守。

……

大齊末年,太史公修史,多用春秋筆法,卻一字寓褒貶,更或者明褒暗貶,字字殺機。

……

齊府書房內,當朝次輔齊正清,目送著大兒子親送耿御史出去後,便看向坐在一旁的二兒子。

“耿良忠所說之事,你如何看?”

齊中釆雖面色沉穩,眼中卻有些猶疑不定:“兒子雖聽耿御史如此說,卻不知真假。不若等大哥回來一起商議一下。”

齊正清垂目不語,端起茶碗喝了一口。不一會兒,齊中文送客回來。齊正清抬眼看他,問道:“送走耿御史了?”